第九章 權臣固政

李德裕復相

隨著陳王李成美和安王李溶等人的被殺,在朝廷中擔任宰相的牛黨成員楊嗣復、李玨以及與牛黨關系關系密切的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等人全都失勢,朝廷內取而代之,掌握朝政的是李黨領袖李德裕。

開成五年(840年)九月,李瀍將在淮南任上的李德裕召回朝廷,先是任命其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又兼門下侍郎,由此開始了李德裕獨掌宰相大權的時期。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李德裕54歲,當年他的父親李吉甫出任淮南節度使時是51歲,後來應召入朝擔任宰相也是54歲,被朝野視為奇異之事。

事實上,李瀍重新起用李德裕擔任宰相,並不完全是因為李德裕具有真才實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牛黨不擁立自己的政治原因。盡管如此,由於李德裕後來一系列出色的表現,例如,平定澤潞之亂、北征回鶻、會昌廢佛等,使得他在李瀍在位時期一直身居宰相職位而沒有變化。

對於重新回到朝廷的李德裕而言,現在自己得到皇帝陛下的信任,這個機會實在很難得,他利用李瀍對他的信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掉長期讓他如芒在背卻始終未得妥善解決的心病,那就是設法刪減《憲宗實錄》中關於他父親李吉甫的一些有礙名譽聲望的記錄。

李吉甫當年因為主張對藩鎮采取用兵之策,而深受憲宗李純的賞識,無論在朝廷中,還是出鎮地方,都有很多建樹,當然他也得罪過很多人,尤其是元和三年(808年)發生的貶謫制科考官和對牛僧孺、李宗閔等人長期壓制不用,進而導致朝野輿論的批評。

記載憲宗李純一生史事的《憲宗實錄》一共四十卷,是路隨等人監修,沈傳師等人修撰的,在大和四年(830年)三月修成。

由於唐朝中期以後,朝廷鬥爭日趨激烈和復雜,其中對史館中各類歷史文獻的修撰工作也產生很多影響。秉筆直書,善惡如實記錄似乎已經大成問題,而且在實錄修成之後,出於某種政治需要而一再進行刪減塗改,進而失去了歷史記錄的嚴肅性和可信程度。

當時《憲宗實錄》修成後的遭遇即是如此,文宗李昂在位時曾經下令修改其中順宗李誦在位時期的某些記錄,但遭到了路隨的反對。不過路隨雖然上疏指出修改實錄記載的種種不妥之處,但是文宗李昂並沒有接受,依然下詔進行修改。於是在大和七年(833年),路隨將經過修改的《憲宗實錄》和新修撰的《穆宗實錄》二十卷一起進獻文宗李昂。

而李德裕復相後想要修改的《憲宗實錄》,正是路隨在大和七年完成修改的版本。從文宗李昂給路隨的詔令來看,當時對《憲宗實錄》的修改,也僅限於順宗李誦時期的史事記錄,而李吉甫對朝政產生較大影響是在元和二年(807年)擔任宰相以後,但李德裕仍然擔心《憲宗實錄》中存在著不利於父親的記錄,所以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修改實錄。

早在文宗李昂即位之初,曾經下詔宗室成員李漢擔任實錄修撰,參與《憲宗實錄》的編撰工作,李漢秉承史家直書的優良品德,尊重歷史事實,對李吉甫在憲宗時期的所作所為如實記錄,因此備受輿論稱道,但相反卻深受李德裕的厭惡和疏遠。

李德裕為了達到修改《憲宗實錄》的目的,先是在會昌元年(841年)三月,帶領重新回歸朝廷的宰相班子成員陳夷行、崔珙、李紳,以憲宗李純有中興之功,上疏皇帝李瀍請求為憲宗李純修建百世不遷之廟。李德裕這樣做無非是想提高憲宗李純的祭祀規格,以博得皇帝李瀍對自己的好感,為他修改《憲宗實錄》的計劃奠定基礎。

但是李德裕沒有想到,他的請求不太合乎禮法。因為在古代宗法制度中,關於祭祀祖宗有這樣的規定:只有始祖之廟才能永遠不遷,而始祖以下的歷代祖宗在祭祀世代之數過於遙遠後,要按規定遷入太廟,並按次序排列,統一進行祭祀。

盡管皇帝李瀍看了李德裕的奏疏,並稱贊李德裕的建議很是中肯(“所論至當”)。但是當李瀍將李德裕的建議交給朝廷大臣進行討論時,還是因為不合乎禮法而遭到了朝臣們的普遍反對。

在輿論的壓力之下,李德裕只好不再采取迂回策略,直接以現有的《憲宗實錄》版本所記載的內容不齊全為由,向皇帝李瀍提出了重新修訂的請求。會昌元年(841年)四月,李瀍詔令宰相、監修國史李紳和史館修撰鄭亞重修《憲宗實錄》。十二月,李德裕又針對實錄的體例問題,上疏李瀍請求修改,事實上,李德裕的上疏不過是個障眼法,是為了他刪減實錄中關於父親李吉甫的“不善之跡”制造理論根據,他的想法不僅是朝臣,就連皇帝李瀍都頗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