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七章 我要回家(第2/8頁)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劉備當初喪師失地,被曹操打的無落錐之地。諸葛亮給劉備出了一計,向孫權求援,這才有了赤壁大勝。主公您現在跟劉備境況差不多,所以該到請大明發兵的時候了。”

看來那時候《三國演義》已經深入人心,就連外國君臣討論國事,都能拿出來說事。這個比喻雖有些不倫不類,倒也頗具感染力。

反對的大臣不好意思再堅持說本國能獨立支撐,只能另外找論據。比如其中一條反對理由是:大明遼東兵馬軍紀太差,來了以後只會把事情搞亂,荼毒百姓——這個邏輯非常成問題,如果沒有大明出兵援助,恐怕朝鮮早完蛋了,更別說什麽百姓了。

李昖不傻,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同意了李恒福的意見,正式派使者奔赴大明求援。

這是朝鮮第一次正式發出求援的請求。

求援發出去沒多久,朝鮮人就接到消息,說大明派來了兩名調查官員,來了解前線局勢。

這一下子,兩派官員都慌了手腳。朝鮮這仗打的太丟人了,實在不好意思說給大明調查官員聽。於是尹鬥壽的弟弟、禮曹判官尹根壽給李昖出了一個主意,他毛遂自薦說:平壤兵荒馬亂,不太合適讓大明官員過來,我略懂中文,不如就以迎慰的名義在義州截住他們,把事兒說清楚以後立刻禮送出境,平壤就不必來了。

這個提議李昖沒答應。

李昖有他自己的考慮。大臣們義憤填膺,嚷嚷著誓死保衛朝鮮。可他這個當國王的,卻有別的心思。

他太累了。

從四月三十日離開漢城之後,他沒吃過一頓飽飯,也沒睡過一個好覺,一直不停地在逃跑。如今祖先的江山盡毀,聽說日本人在漢城連列祖列宗的陵墓都被掘開了,連陵寢都保不住了。身邊的臣子,除了柳成龍靠得住,其他人只會唉聲嘆氣。

“這樣的國王,還當它做什麽,不如回到明朝去當個王爺。”在逃亡過程中,一個念頭鉆進李昖的腦中,然後就如附骨之蛆一般,一直在腦中回響,揮之不去。

他的這種想法現在看起來石破天驚,在當時卻不算什麽。大明是朝鮮的父母之邦,孩子在外頭被打了,去爹媽家蹭吃蹭喝,沒什麽不妥。

李昖最早流露出這個想法,是在漢城逃出來的半路上。當時車駕停在一處叫做東坡館的地方休息,李昖靠著大樹,把大臣們叫過來圍成一圈,問他們以後咱們可怎麽辦?

李恒福說實在不行咱們就去義州,那裏靠近大明。若是真的亡國了,還能投奔父母之邦。尹鬥壽立刻反對:“去什麽去!還不如鹹鏡道,那裏有咱們的邊防軍,兵強馬壯,足以保護朝廷!”

李昖有點猶豫,問柳成龍:“你們覺得李恒福的提議不好?”柳成龍連忙說:“絕對不行。您只要離開朝鮮一步,以後這片土地就不是我們的了!”李昖撓撓頭,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內附其實也不錯啦。柳成龍嚇了一跳,說您可千萬不能這麽想!

一群大臣齊聲反對,甚至以絕食相威脅,李昖見大部分人反對,也就不吱聲了,就這麽來到了平壤,但從來沒死心,內附的念頭一直埋藏在心底。

所以當他聽說大明派了使臣過來調查,巴不得早早跟他們接觸,溝通一下內附大明的可能性。

六月三日,林世祿、崔世臣抵達平壤。尹鬥壽一向看不起李恒福,斜著眼睛瞪他:“你不一向最向往天朝碼?你們家客人來了,趕緊去接待吧!”

這話說的實在是不上道兒,於是柳成龍趕緊出來打圓場,主動請纓陪李恒福去迎接。

柳成龍清楚地看到,如今李朝生死存亡之際,大明的態度至關重要,如果怠慢了使者,只怕後患無窮。而且,從私心講,這些明朝使者對於現在處於劣勢的他,也是一個機會。

柳成龍的日子一直過的很痛苦。本來在漢城失陷以後,他借機發起彈劾,把北人黨的領袖李山海轟下了台。後來開城也失陷了,西人黨和北人黨反撲,把他這個南人黨的領袖也趕下了台。如今當權的,反而是鹹魚翻身的西人黨尹鬥壽。

他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知道未來誰掌握了大明使臣,誰就能在朝中擁有最大的力量。

柳成龍接到兩位調查官員以後,細細詢問了一下來意,暗自松了一口氣。原來這兩位來平壤,不是興師問罪,而是來澄清朝鮮和日本是否勾結到一起的問題。

想證明朝鮮跟日本沒勾結,這還不容易嘛!

他把林世祿、崔世臣帶到江畔的練光亭,往江東看。日本人挺給面子,很快對岸樹林裏就若隱若現地出現了人影,又過了一陣,從林子裏走出兩、三名日本士兵,閑庭散步,談笑風生。柳成龍對林世祿說:“這就是倭寇的斥候。”林世祿靠著柱子張望了一陣,不信,說你別扯淡了,怎麽會這麽少?柳成龍說:“日本人心眼兒多,斥候故意派的少,其實大軍都在後頭藏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