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第2/6頁)

於順空手而歸無功而返,越想越憋氣,同時引起了他的警惕性。從與林靈素的交涉中他深深地感到了林靈素的陰險,為防其暗算,於順馬上變換了住處,隱跡於居民成分復雜混亂的城市邊緣區。但他的舉動並未逃過林靈素眼線的監視。

假如於順從此遠走他鄉,也就免了日後的殺身之禍。就林靈素的本意而言,只要不構成對他的生存威脅,他亦不願去殺人害命。然而於順咽不下這口惡氣。尤其是見張成老母於驚痛之下一命嗚呼,更是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立誓要懲治那林靈素老賊。

於順知道林靈素在京城裏黨徒眾多、勢力浩大,單憑自己微薄的力量是鬥他不過的。經過反復思量,覺得唯有依靠官府才行,這才暗中向開封府衙的捕頭呈遞了約見密函。

林靈素獲悉於順此舉,頗有些慌張。臨時物色殺手已來不及,而且林靈素亦不想再擴大知情者範圍,因此他當晚不得不當機立斷,冒險親自出馬,喬裝改扮隱於暗巷斷墻後,待於順經過之時,出其不意地用鐵器由背後將其擊斃。

兩個奉林靈素之命一直跟蹤監視於順的眼線,因為林靈素有對於順只可遠觀其蹤,不可近前打探的指令,窺見了這等兇事亦未擅自上前,只遠遠地觀察了一會兒,便分一人去東太乙宮報告於順遭襲的最新動態。這時林靈素剛剛折回宮裏,換了道袍持著經卷從內室走出,給人一種他一直在房中誦經的感覺。前來匯報情況的眼線無意中倒成了林靈素當夜不在案發現場的人證。

林靈素慶幸這個時間差打得非常之好。他揮揮手對眼線說,既然讓你們盯著的那個人死了,你們的差事就算完成了。這些日子你們辛苦了,去好生休息幾日吧。那眼線領了賞銀諾諾而退,自去與同伴飲酒快活。至於林靈素為什麽雇他們跟蹤於順,於順乃是何人,等等,他們一概不問、不說,也不想。這是從事此勾當者的規矩,也是他們的全身避禍之道。

於順既死,破案線索再次中斷。眾捕快仔細勘察現場,所發現的唯一有價值的東西,是於順咽氣前掙紮著用一塊瓦片在斷墻上劃下的一個字。這個字沒有寫完,但根據已完成的筆畫推測,應該是個“林”字。因之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眾捕快很是圍繞著這個“林”字花費了一番精力。

但是到頭來還是別無所獲。汴京城開封府裏姓林的百姓難以計數,而在與於順有交往有關聯的人當中,偏偏又連一個姓林的都沒有。當時破案的科技水平相當落後,案發現場又沒提供出其他信息,這就讓人漫無頭緒,無從查起了。那捕頭與屬下像沒頭蒼蠅似的又忙活了月余,案情再無一點進展。

開封府尹一方面痛罵捕快愚蠢無能,真乃一群酒囊飯袋,一方面不得不將案件線索杳然的情況如實奏報趙佶。趙佶聽了倒是沒有動怒,他指示開封府尹,可令捕快抓住那個“林”字再繼續查下去,同時趙佶自己也開始琢磨那個“林”字。

趙佶向李師師詢問,是不是曾有過姓林的仇家,師師回答絕對沒有。趙佶想到師師曾猜測,由於他寵幸師師,有可能令師師無意中結怨於後宮,就又思索後宮裏哪個林姓嬪妃像是此案主謀。但想來想去,從種種條件上分析,所得的結論全是否定。於是乎在那一段時間裏,那個“林”字就像一個巨大的謎團籠罩在趙佶頭頂上,解不開丟不掉,糾纏得他神思恍惚晝夜不寧。

親信太監張迪見狀,大著膽子小心翼翼地向趙佶透露了一句話,說是據老奴所聞,前段時間東太乙宮的道士林靈素與安妃娘娘過從較密,曾數次入宮拜見過安妃娘娘。

這是張迪對趙佶的一個含蓄的提醒。他是宮中的老黃門,手下有些耳目,對宮裏人物的行止動態掌握得比較全面及時。由劉安妃與林靈素的交往中,他敏感地嗅到了一股詭秘氣息。聯系到他對劉安妃、林靈素性格品質的了解,以及那個神秘的“林”字,張迪便對這兩個人與鎮安坊行刺案的關系產生了懷疑。當然他的這個懷疑是絕對不敢明說的,向趙佶簡短地透露的這一句話,也是他出於對皇上的忠心,鼓足勇氣才說出來的。

趙佶聽出了張迪話裏的意思,當時心中一動:莫非那個“林”字是指林靈素,那樁案子是林靈素與劉安妃的合謀不成?但他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覺得這個設想十分荒唐。以劉安妃、林靈素的身份地位,怎麽可能行此卑鄙勾當呢?大宋朝歷來崇尚道教,劉安妃請林靈素入宮來講幾次經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豈可疑神疑鬼亂做聯系。遂未再向深入處想,亦未布置對此進行任何調查。

張迪見自己的話沒有引起趙佶的重視,知道皇上不肯懷疑那兩個人,也不敢再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