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

從漆黑的夜色中收回目光,王曾問王繹:“還有其他事情沒有?”

王繹雙手捧著一個木匣,恭聲道:“晏內翰從京西路托人帶回來這一木匣,要我親手呈給大人。據來人講,此是京西路都漕徐龍圖帶屬下官員所寫,名為《富國安民策》。此策把去年一年京西路的新政詳細剖析,以供聖上參酌。”

“哦,拿來我看。”王曾轉過身,從桌上的一個小盒裏取出老花眼鏡帶了起來。

王繹上前,把木匣放在桌上,輕聲道:“夜深了,大人早些歇息,明日再看不遲。”

王曾口中道:“無妨,我自有分寸。你先回去吧,不必在這裏陪我。”

王繹應諾,躬身行禮,出了書房。

王繹是王曾弟弟的兒子,並不是他親生,因為王曾得子較晚,過繼了王繹入門,一直是他隨侍在身邊。王曾初娶處士蔡光濟之女,早卒無子。狀元及第那一年,殿試之前次娶宰相李沆之女,又先王曾而去。再娶前妻之妹之妻,生四男三女。

這個年代妻子因故去世之後娶小姨子是很常見的事情,除了王曾,還有一個歐陽修也是如此,就是歷史上王拱辰戲稱的“大姨夫做小姨夫”。

兒子出了書房,順手把房門掩上。

王曾在燈光下打開木匣,取出裏面的《富國安民策》來,在燈光下細細觀看。

這不是京西路徐平組織抄寫的那幾本手抄本之一,而是晏殊私下裏自己抄的,字跡極是工整,但並沒有真正的手抄本那麽詳細,有多處脫漏。背著徐平做這件事情,晏殊總是有些心虛,不好明目張膽地全部借來一一抄錄,有一部分是他憑記憶寫的。

徐平知不知道有人會私下裏抄寫?那肯定是猜到的,不然他也不會把手抄本看得那麽嚴密。這種事情本來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這麽多人參與,怎麽可能不讓人知道。只要真正的手抄本沒有流出來,那就隨時可以改正本,傳出來的可以不認,好壞有個主動權。

王曾自幼過目不忘,諸子百家無不涉獵,就是佛老典籍他也精通,不像範仲淹等人有思想潔癖,與視佛老如仇寇的歐陽修等更加不可同日而語。

《富國安民策》拖到現在才真正出爐,一是徐平要有實踐,實踐才能說服別人,另一個就是要與儒家典籍結合起來。儒家流派眾多,很多道理都有許多種說法,這中間必須有取舍,有所本,既要能夠自圓其說,又要能夠不脫儒家根本宗旨。

這就是李覯的價值所在,在最根本的理論基礎上,《富國安民策》深深帶著李覯思想的烙印。李覯是反孟的旗幟人物,認識徐平之前,誰說孟子不好他就引為知己,只有看清孟子無用,在李覯看來才是把聖賢書讀明白了。這也是沒辦法,講理財,講國用,就不得不從荀子那裏發揮出去。早期的儒學大家中,只有荀子才不被義利束縛,不用他的名頭用誰?

但李覯並不尊荀,他只是反孟,然後另成一家。荀子的思想一變,就成了法家,在孟子沒有被立起來之前,儒家和法家,儒家和道家,法家和道家,思想越來越趨向統一,不是沒有原因的。後來王安石變法,一面尊孟,一面理財,那是先有李覯打了底子。

王曾對儒學各派沒有成見,前面的內容他反而沒有什麽感觸,只要沒有脫離開根本的仁為中心,以人為本,能夠自圓其說,在王曾看來就是成功的。引起王曾注意的,是書裏正式把利分為私利和公利,私利不一定就是邪惡的,公利不一定就是正義的,要公利和私利互相協調,互相補充,互為表裏,最後才說一句,公利是天下之大義。

《富國安民策》,講的就是如何謀公利,謀公利時不害私利,與私利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限制個人的欲望,發展公利,這是手段。公利擴大之後,從而提高每個人的私利,這是目的。讓每個人獲得的財富越來越多,滿足的欲望越來越多,這是《富國安民策》最後要解決的問題。中間如何協調,制度如何定,個人和整體的利益如何調整,便是李覯認為的“禮”,而“禮”是天下根本。

儒家概念裏的“禮”幾乎無所不包,包括法律道德等等一切社會規範,這種規範遵循的原則,便就分成了許多流派。孟子講性善,講究禮和仁義是自內而外的,是人天然就具有的本性,只要去發現她,培養她,引導她,講究修身明志,養吾浩然之氣。而荀子則講性惡,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所以“禮”要帶有強制性,滅人欲才能存“禮”。人這種自私自利之惡之本性,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要想防止這一切,達到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就要消滅人的欲望,強行規定為人處世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