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另一個秦嬴的崛起

復楚並沒有錯

秦哀公露了一手之後,沒幾年就掛掉了。這哥們兒在位三十六年,弄得兒子也比他先死。因此,他死之後,由他的孫子當接班人。這個孫子叫秦惠公。

請注意,秦國不知道是不是對這個惠字有著深厚的階級感情,硬是有兩個老大叫秦惠公。這個秦惠公一百年後,又有個秦惠公。人家為了區分,一般把這個秦惠公叫春秋秦惠公,一百年後的那個叫戰國秦惠公。

此時,秦國繼續不動聲色地幹自己的事,而其他諸侯則繼續發揚不怕亂的精神,不是這個國家扁那個國家,就是自己跟自己人動手。反正都大家都不想閑著,都怕自己閑著會貶值下去。

秦國當然也沒有閑著。他們在這個時期的歷史舞台上,好像一點兒不活躍,一點兒都沒有引起史學家們的關注。

其實,他們仍然在按他們的既定方針辦。

他們的既定方針就是不向東方爭霸,讓東方那些傳統諸侯不斷地鬧事,而自己則把精力全投入西部的擴張之中。

大家知道,只要秦國一把精力投向西部,他們的綜合國力就明顯強大起來。秦國本來就是西部諸侯。他們的祖先千辛萬苦,弄到諸侯這張聘書時,東部老早就給人家瓜分清楚、連毛都不剩了。所以,當他們的祖先拿著那張聘書時,是一張空頭支票。如果是其他人拿著那張空頭支票,只會把頭撞到南墻,腦漿迸裂而死。但秦國秦羸卻興奮得很,帶著自己的家族進行西部開發,硬是抓住歷史機會,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秦穆公狠狠地在歷史舞台上露了一臉,靠的也是西部資源。

再後來,秦國放棄西部開發,與東方諸侯爭強,被連續打敗了幾次。

秦國的高層被打得也清醒起來,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現在跟東方諸侯鬧矛盾,只有被人家猛扁的資格。還是先把西部的小國搞定,讓國土面積大起來,讓人口眾多起來,綜合國力才會強大。

如果按照以往慣例,在恢復楚國之後,秦國應該順著這個強勢,繼續向東擴張,當個霸主,實在沒有什麽困難。但秦國卻收手了。他們適可而止,繼續向西部發展。

我在寫到這裏的時候,有朋友說,秦國復楚,是個大錯特錯的歷史事件。因為,後來他們統一中國時,遇到的最大麻煩就是楚國。其他國家都給他們搞定了,可那個楚國卻在攔著他們,成為他們統一中國最後一道強硬的攔路石。

這話好像很對。

但也只是好像很對而已。

雖然史書上是說,秦哀公本來一點兒也不想參與楚國的事,後來因為被申包胥的痛哭所感動,這才毅然出兵,把吳國打了個大敗,恢復了強大的楚國。大家把這事的前因後果想一想,就知道,這個過程實在是經不住推敲的。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秦哀公在接見申包胥之後,聽到楚國被滅的消息,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於是,把秦國高層集中起來,各抒己見地討論了一場,然後把申包胥晾在那裏哭著,自己苦苦地思索了幾天幾夜。最後覺得還是出兵的好。

因為,現在中原諸侯基本都是與周朝有淵源的,而且大多都是姬姓,以及與姬有關的。只有楚國才是蠻夷。這個蠻夷的身份,歷來不為人家所認同,被那些有著正統面孔的諸侯鄙視。

而秦國的身份跟楚國也是同一個級別的。

所以,一旦楚國和秦國有什麽異動,那些中原諸侯立馬團結一致,跟他們死磕到底。楚國強大了幾百年,但從來沒有幹得像齊、晉那樣轟轟烈烈。而且春秋的那些霸主,想出一下風頭,基本就是過來跟楚國玩。

齊國如是。

晉國亦如是。

楚國簡直成了中原霸主耍威風、出風頭的一種資源。

後來,秦國也是如此。

如果楚國給滅了,那麽,秦國的南部,立馬就成了中原傳統諸侯們的勢力。那時,秦國就給人家來了個半包圍。誰想出一下風頭,誰都可以玩他們一把。

不如留著楚國,讓楚國給他們擋一擋。

恢復楚國,就是給秦國留下一張擋箭牌。而且這個擋箭牌質量當應相當強悍——不但抗打擊能力超強,而且打擊能力也超強。

從這個角度看,秦國復楚,其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趙家的幸運

秦國繼續玩西部大開發,在那裏悶聲發財。在史書上幾乎沒有什麽精彩的記錄。

但秦嬴的另一支,在這個時期卻幹得很引人入勝。

這一支就是晉國的趙氏(關於趙氏與秦國的關系,本書第一卷有說明)。

此時,晉國仍然是六卿體制。

卿族拿著晉國的最大話語權。

趙氏目前的宗主是那個著名的趙鞅,也就是趙簡子。

趙鞅就是那個趙武子的孫子。他的老爸叫趙成,死得比較早,基本沒有什麽英雄事跡可以驕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