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連橫與合縱(下)(第2/11頁)

可又一個消息傳出來:秦國南面的巴國和蜀國正在開打,而且打得你死我活。

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蜀國很想把巴國拿下,但又怕另一個小國苴國跟巴國聯合起來。於是,就先進攻苴國,想把苴國幹掉後,再搞定巴國。苴國卻知道,如果光憑苴國單獨奮鬥,沒幾天馬上就變成亡國奴。於是,他們請巴國幫忙。到了這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知道那個唇亡齒寒的經典故事。巴國連個會議都不開,就立即決定救苴國——救苴國就是救巴國。哪知,蜀國實在太強悍了。兩國仍然打不過蜀國。

苴國領導人一看,看來得請更強的外援了。

現在苴國四周更強的外援只有秦國和楚國。

當時的地理態勢是,秦國和巴蜀之間並不連成一片,中間隔著漢中。而漢中是楚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楚國老早就想拿下巴蜀了。可苴國很討厭,他們硬是扼守著劍門關。楚國先後多次用兵,但都在劍門關前止步。所以,楚國對苴國很恨。鑒於此,苴國是不能請一直要把自己一扁致死的楚國當外援的。

於是,只有秦國了。秦國雖然也不是什麽文明國家,但秦國與巴蜀中間隔著楚國的漢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與自己相連,戰勝蜀國後勢必離去。如果不走,就將陷入巴蜀和楚國漢中郡的包圍。請他們來,風險就大大的降低了。而且以前為了抵抗楚國,苴國曾經跟秦國簽定過秦苴保安條約。這個條約不但適用於對楚國,也適用於對付蜀國。

於是,苴國和巴國的使者就這樣滿懷希望地帶著光榮的使命來到秦國。

哪知,蜀國的使者也同時到達。

蜀國是想跟秦國建立友好的聯盟關系,以便秦國不會出兵幫苴國。

雙方的願望都很良好。秦惠文王的態度也很和藹可親,分別滿意臉笑容地收下他們送來的禮物,然後舉行儀式,送他們回國。

雙方使者離開鹹陽的當天,秦惠文就召開了個緊急會議,討論是先跟韓國玩,還是先去收拾巴蜀?

巴蜀很容易收拾,但道路太難走,部隊在山間縱林裏奔跑,多少天才可以來回一趟啊。而韓國又很討厭。可要是打了韓國,拿下巴蜀之機就沒有了。機會一失,就時不再來了。

秦惠文王很矛盾。

張儀說,先打韓國。理由?

張儀當然有理由,而且看起來是天大的理由:

我們首先跟魏國和楚國搞好關系,讓他們不支持韓國。於是,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把部隊開到黃河、伊水、洛水一帶,拿下新城、宜陽,壓制周王都,然後壓迫周室拿出九鼎天下版圖。然後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些諸侯國哪個敢不聽?這可是成就王霸之業啊。這樣的王霸之業,是大事業。我們為什麽要去理那些少數民族的國家?花那麽多的精力跟他們玩?那就太小兒科了。

這番話是很有誘惑力的。連張儀都認為,這話肯定讓老大的耳朵很舒服。

秦惠文王聽了當然很爽,滿臉堆笑。

別人一看,就都不出聲了。

接下來,一般就是形成決議,讓張儀去執行。但仍然有反對的聲音。

司馬錯在反對。

司馬錯說,打韓戰是大錯特錯。為什麽?

他的理由一點兒不比張儀少:

要真的富國強兵,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國土面積要不斷地擴大;二是老百姓必需有錢;三是必須有德望。如果沒有這三個條件支撐,那個所謂的帝王事業只是吹牛。現在我們秦國有很多土地嗎?廣大秦國人民群眾並沒有富裕。所以,我認為,必須先把土地擴張一下。蜀國是西南少數民族的老大,但向來腐敗無能,沒有多少力量。我們的大軍一去,他們連抵抗的動作還沒有做出,就已經完事了。我們就可以奪取他們的財富,利用他們的資源,根本不花什麽力氣就拿到大大的實惠,而且不給人家強暴的印象。拿了大量的利益卻不被人家當成貪婪之徒,這叫名利雙收。如果我們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那我們的名聲就會臭得不能再臭了,而且臭過之後,一點什麽利益也沒有。大家都知道,周朝雖然衰落了,但他仍然是天下之主;齊國和韓國又是友好國家。周要是知道失去那個九鼎,韓要是知道失去一片領土,他們肯定會拼命聯手,跟我們死磕到底。說不定,他們還會得到齊、趙的幫助,再跟魏重新修補關系,甚至幹脆把那個九鼎送給楚國,讓楚國也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一起跟我們作對。我們還有辦法對付嗎?所以說,對韓作戰條件還很不成熟,拿下蜀國才是上上之策。

秦惠文王一聽,張儀說的雖然很煽情,但司馬錯說的更實在。治國可不是浪漫,而是要看實實在在的利益。於是,他當場拍板,攻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