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連橫與合縱(下)(第3/11頁)

這一次秦惠文王下了最大的決心,要抓住這個機遇,全面解決西南問題。雖然面對的是已經打得累了困了的巴蜀,但他的首發陣容仍然是超級強大:

主帥:張儀。

副手:司馬錯、張若、都尉墨。

他下令張儀帶著精兵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四川。

秦國大軍來到劍門。苴國人民子弟兵看到是秦國老大哥的志願軍來了,很爽快地打開城門,讓秦兵進入了劍門關。對這個關,楚國攻打了多年也沒有打進去。現在秦國毫不費力地進關而去。

秦兵在巴苴兩國的配合下,直接向蜀國的首都成都狂奔。

蜀國一看,那不是秦國的大軍嗎?他們不是收了我們的禮物跟我們簽定了友好條件了嗎?怎麽還來?

蜀國的國王很憤怒,你他媽的秦國,也太不守信用了。

當然他比誰都知道,現在再怎麽大爆粗口,也沒有用了。現在只有刀槍相見,死磕到底。

他親自帶著部隊過來,與張儀對陣。

當然,如果他能守住劍門關,也許秦兵對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可現在秦國已經通過劍門,大家士氣正高。雙方在葭萌相遇,結果自然是一點兒懸念也沒有——蜀王大敗,被秦軍砍死。

蜀國大部分土地歸於秦國的版圖。

苴國和巴國看到蜀國一舉滅亡,都覺得自己請的外援請得太對了。哪知,他們那張掛滿高興的臉還沒有松下來,張儀又大手一揮,秦兵如狼似虎,又順便把這兩個國家搞定。

於是,巴蜀之地,盡歸於秦。張儀下令修建新的成都城。

消息傳到鹹陽,秦惠文王很高興。他考慮到,蜀國王室在蜀地當老大久了,必然還會有很強大的影響力。而從秦入蜀的路也很不好走(具體參見李白的《蜀道難》),要管理這個地方,也很不方便。於是,就搞了個羈縻制度,讓蜀王的兒子繼續當新的蜀國最高領導人,給他們來個高度自治。當然不能叫蜀王了,而是降低一級,稱蜀侯。當然,掌握最高權力的不是蜀侯,而是相國。張儀讓那個陳莊為蜀相。

關於秦國滅蜀,還有兩個八卦。

八卦之一:

秦國想滅掉蜀國,可因為怕找不到道路,就想了個辦法,做了五個大石牛,然後在牛的屁股眼裏塞了一塊24K真金,然後把蜀王請來,說這五個石牛讓他養好了,能拉出金子屎來。蜀王一看,呵呵,這牛真是太牛了,眼睛死死地盯著牛屁股。秦王哈哈大笑:“你這麽喜歡,就送給你吧。”於是。蜀國請來五丁,幫他開路,把這五個大石牛拉回去了。於是,張儀就順著這路,直接進入成都,最後滅了蜀國。

八卦之二:

秦惠文王怕找不到路,就對蜀王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知道這哥們兒特別喜愛美女,於是,派人對他說,我想送你幾個美女。可路太不好走了。怕美女會走累的。蜀王一聽,就派五丁出來,像孫悟空一樣,逢山開路、遇水塔橋。他們來到梓潼地界時,看到一條大蛇正鉆入石穴中。一個壯士就抓住蛇尾,使勁往外拉,居然沒有把蛇拉出來。他們覺得在美女面前,居然拔不出一條蛇,實在太沒有面子了。於是,五個人一起來拉。五個人太過賣力,以致弄了個山體滑坡,五丁及美女全部死難,都被壓在山下(具體參見李白同學的《蜀道難》)。

這靠譜吧?

你要是稍用腦子想一想,就知道這一點兒也不靠譜。

不過,雖然不靠譜,但也能從側面看出,秦國實在是做夢都想拿下這塊土地了,蜀道實在太難了。開個路,要造成很重大的人員傷亡。

秦國占領巴蜀的意義有多大?

史書的描述是: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兩年後,秦國決定再把那個義渠也教訓一頓。

收拾義渠

你知道這個義渠吧?

其實就是古代的西戎。老早就在西邊生活,也老早就給中原制造麻煩,有時麻煩還挺大——直逼到周朝的首都。周朝給他們鬧得很郁悶。周王室東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要像遠離毒品一樣遠離他們。

周朝在跟西戎的鬥爭中,有時玩武力,有時也來個懷柔,來個分化瓦解,最後把他們分成五個部落,即義渠、郁郅、烏氏、朐衍、彭盧五個部落,史稱五戎。後來還把五戎遷到大原。義渠所在地自然條件很好,發展得比其他部落快。在周朝東遷後,宣布獨立。於是,義渠國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他們立國之後,立馬對其他兄弟部落發動兼並戰爭,使國土面積不斷擴大。他們覺得自己的資本已足夠了,於是,不斷地參與中原諸侯的爭霸。

當然,以他們的那點兒實力,要跟中原諸侯玩是不夠档次的。尤其他們的鄰居又是秦國。

秦國跟他們玩是很有經驗的。秦國就是因為他們太會鬧事,太有鬧事的愛好,鬧得周朝上下的頭都痛了,這才不得不扶持秦人的祖先,讓他們成為諸侯的。所以說,沒有他們,也許就沒有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