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時牛起來(第2/9頁)

楚懷王這時已經進入甘心接受忽悠的快車道,凡是張儀的忽悠,他都始終不逾地聽從,凡是反對張儀意見的,他都堅定不移地否決。

於是,張儀在目的達到後,又爽歪歪地回到秦國。

這哥們兒在戰國時期,不但活動範圍廣,而且活躍時間的跨度也大,長期讓事業處於巔峰狀態。

他搞定楚國之後,覺得光欺負一個呆子,實在太不夠刺激,於是,再次要求出使五國。硬是讓其他五國都接受他的建議,一致表示團結在秦國的周圍,大家當秦國的小老弟,以後跟老大哥幹。

國際社會朝著和平的方向靠攏,也向著秦國有利方向前進,更把張儀個人的成就推向一個歷史的新高。

可這個新高才剛剛開始,命運就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

他爽歪歪地在回秦的路上,那個秦惠文王卻已經走到生命的終點。

張儀終於離去

秦惠文王接過老爸的班,幹了很多對秦國有影響的大事,算起來還是一個有作為的老大。這哥們兒估計早在當太子時期,對權謀就有了深刻的研究。當時,晉國被三個權臣一分為三;齊國幹脆就給田氏搞定,雖然還有齊國的大旗,但已經改為姓田了。從這些事例中,他深刻地認識到,要讓老大的權力得到鞏固,就不能讓權臣有生長的土壤。這時,他研究完這幾個國家之後,回過頭來一看,秦國的大良造權力也大得要命,軍、政大權全在他那裏,他一決定,老大基本只是蓋個公章認可而已。

當然,商鞅作為他的老爸的得力馬仔,他老爸還是很能控制商鞅的。可到自己當政就不一樣了。而且,他老爸在商鞅按照他的功績,封他為商君。當時的很多諸侯都是“君”。包括他們秦國也是君啊。

他老爸覺得對商鞅還不夠意思,居然連禪讓的想法都有了。

既然他老爸有禪讓的想法,他自己則去死的想法也要有了。

他認為,如果再讓商鞅發展下去,商鞅就是齊國的田氏。因此,他一上來,第一個動作就把商鞅搞定。他的英明就在於,他這個事件是對人不對事,商鞅的腦袋屍體可以五馬分之,但商鞅制定的政策卻百年不動搖。

他最後設置相國,把大良造的權力分掉,算是解決了內部威脅。他同樣繼承他爸的做法,繼續任人唯才的政策,重用了大量的牛人。雖然在他的面前,也出現過牛人相互拆台的情況,但總體而言,他還是能讓很多牛人留在秦國,全心全意地為他服務。

這哥們兒的腦子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清醒狀態。即使在他完全的信任張儀時,仍然能聽取司馬錯的意見,否決了張儀伐韓的建議,而聽從司馬錯的話,進軍巴蜀,為秦國贏得了一塊富饒之地,也為日後壓迫南方大國楚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用了畢生的精力,采納張儀的策略,堅持不懈地采取連橫之策,通過外交與軍事結合,硬是把六國合縱之計破壞得分崩離析,在那個亂紛紛如一團麻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很多精彩的大戲。以一國之力,縱橫捭闔,把六國玩了個夠。

當然,他也面臨過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然而,他仗著外交上的優勢,最後仍然渡過難關,讓秦國依然屹立不倒。

他一生的功績,與張儀綁在一起。所以,當他一死,張儀就知道自己在秦國的市場已經走向了末路。

張儀是絕頂聰明的人,他知道商鞅之死,並不是他變法變錯了,而是因為他的功勞和權力太大,便新領導人感到了威脅。

張儀更知道,他在太子的眼裏,已經成為他日的商鞅。

如果繼續留在秦國,商鞅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

以前,商鞅為了推行新法,曾經得罪過還是太子時的秦惠文王。而他也曾跟武太子的關系不和諧。

對於一個大權在握的政客來說,這是致命的硬傷。

另外,作為一個極為活躍的政治家和口才超級好的外交家,不管是在外部還是在內部,注定會有很多對手。外部對手可以不理,但內部的對手卻會給你造成很大的麻煩。當你大權在握,紅極一時的時候,他們都悶聲吃喝賭嫖,好像什麽話也不會說。可看到你的市場到頭的時候,他們就會跳出來,猛噴口水,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揚不把你搞死決不收兵的精神,挖掘你的錯誤,不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你永世不得翻身,是不會罷休的。

秦惠文王是個早婚早育的突出分子,才十一二歲就當了爸爸——自己小學還沒有畢業,下一代都已經上了幼兒園。他指定的這個繼承人,取名叫蕩。

如果你理解這個蕩是淫蕩,那你就太不了解秦惠文王了。

這個蕩是蕩平的意思。他希望這個兒子能夠繼承他的遺志,蕩平中原,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