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借虜平寇”到底靠不靠譜(第2/2頁)

時至今日,從吳三桂借兵剿賊得勝的結果看來,與滿清議和,並借助他們的力量徹底消滅李闖王,乃是最好不過的策略。

看來,是該考慮和滿清議和合作了。

事實上,在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李自成起義軍的提醒下,許多人也想起了安史之亂中唐廷借助回紇大軍勝利平定叛亂的史實,開始從總結歷史經驗,倡議朝廷借虜平賊。

曾任大學士孫承宗幕僚的茅元儀就寫了一部《平巢事跡考》,曾任史可法幕僚的姚康也撰了一部《太白劍》,兩書均以唐朝平定黃巢起義為題,分析唐朝在面對黃巢這類大規模反政府武裝時,除了有郭子儀、李光弼這類中興之臣效忠報國之外,還必須有李克用之類的沙陀兵入援方有中興之望,進而反復論證目前借虜的必要性。

由是,“借虜平寇”的呼聲越來越高。

大家都一致認為,有吳三桂的連戰連捷,又有清兵的援助,大明王朝中興有望,紛紛建議朝廷要盡快與吳三桂取得聯系,發兵進至黃河一帶,與吳三桂成掎角之勢,一鼓而收取全功。

五月二十七日,馬士英正式上疏“陳恢復大計”,提出“借虜平寇”的四個可行因素:第一,必須迅速獎賞鼓勵吳三桂,通過吳三桂和清朝達成和議,使清朝與李自成形成兩虎相鬥之勢;第二,江北、淮上的軍隊,趕快收拾山東,以策應吳三桂;徐州、壽州、安慶的軍隊,趕快收拾湖北、河南,以策應左良玉;第三,催促左良玉收復荊襄之地,為下一步收復陜西做準備;第四,川陜的軍隊開始經略陜西。

他說:“處理好這四點,則天下事尚大有可為。”

左都禦史劉宗周也力挺馬士英的提議,說:“火速派遣一名使者,抄小路北上,或者傳檄燕中父老,或者號召塞上夷王。”

監軍僉士宋劼則上《仇恥最極疏》說:“如今李闖逆賊北敗於吳三桂,踉蹌入關,軍心已散,宜速傳檄吳三桂提全師,號召秦、晉兩邊夙將義旅並力入秦。”

督師於江北的史可法則在六月間上《為款虜滅寇廟算已周,乞敕速行,以雪國恥事》奏疏,振振有詞地稱:“先帝以聖明之主竟然遇難於非常的變故之中,現就就算是斬下逆闖李自成的腦袋梟首示眾,也不足以發泄宗社臣民的仇恨。因此,目前第一緊急要務,就是收拾李自成的賊寇。如若我們傾全力用在李自成賊寇身上,而旁邊有人牽制我,則我們的力量就會分散;反過來,如期李自成賊寇傾全力用在我們身上,而旁邊有人幫助我們,則李自成賊寇的勢力就會削弱。近日寧遠總兵吳三桂殺賊十余萬,追至晉界而還。有人說是請東虜以破賊,又有人說是借虜兵以成功,眾說紛紜,不知哪種是真。然而從情理上來揣度,這時北直隸地區應該是已經被東虜占據住了。只不過,只要虜人能殺賊,便是為我國復仇。不如我們就寬赦東虜人先前犯下的罪行,以報國仇家恨為重,給東虜人仗義之名,因勢利導,借助他們強勁的兵力,盡殲李自成賊寇。臣聽說首輔馬士英已經著手籌辦‘借虜平寇’相關事宜了,但這種事情講究效率和速度,一定不能遲緩。諜報說虜兵已經南下,而李自成的賊寇又將東突,還沒看見朝廷議定派遣什麽人,用什麽樣的敕文,辦理多少銀幣,派哪些人隨同北上議和。議論即使再多,光陰易逝。真要等到虜兵到了眼前,我們再派人去跟他們交涉,那時,本來虜人有助我之心,反而被我所抗拒;又或者,虜人對我圖謀不軌,而我反為歡迎,事情豈不弄砸!對虜人來說,他們看重的是我國的疆土,看輕的是我們先帝的仇恥,我們一旦示弱,就會增長虜人的威風,就更會顯得中國無人而北伐無望了!臣敬懇陛下召集廷臣早日擬定文武兼備的人選,或直接拜會虜主(指順治帝),或先與九酋(指清攝政王多爾袞)溝通。一應所用敕書,從速撰擬,一應所用銀幣,從速置辦。隨行官吏差役人數,應支付的車馬糧食路費,一並料理完備。最好定在本月內起行,總之,款虜不為無名,滅寇在此一舉。”

史可法在呼籲借用清廷的力量全殲大順軍的同時,提出了緊急組建北使團北上和清廷洽談合作相關事務的要求。

一時間,朝廷上上下下都是同一個聲音,那就是盡快和吳三桂取得聯系,借清軍之力共滅“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