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一意“折沖樽俎”的左懋第

經過通盤考慮,弘光朝廷於甲申年(公元1644年)五月二十八日做出了慎重的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子孫世襲。加賜坐蟒滾纻絲八表裏、銀二百兩。戶部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賫送,自海道運送給吳三桂。其他有功將士,由吳三桂開列名單,以便給予升賞。

大學士王鐸執筆,起草了加封賞賫吳三桂的敕諭,賞吳三桂軍隊糧食十萬石、白銀五萬兩。

弘光朝廷既然認準了要“聯虜平寇”,就按史可法所說,開始著手組建“北使團”了。

最先報名加入北使團的是前都督同知總兵官陳洪範。

弘光朝廷考慮到陳洪範久歷戎行,和吳三桂等人有舊,便於聯絡感情,就異常痛快地同意了他的申請。

應天安慶等處巡撫左懋第由於母親病逝於京畿,請假守制不準,所以自請北行。

不過,在遞交充任北行使節申請書時,左懋第並不很以和議為意,他主要是考慮到吳三桂獨自一個人在北京孤掌難鳴,自己此番前去的主要目的是和吳三桂聯系收復山東而已。

另外,馬士英認為原崇禎朝太仆寺少卿馬紹愉曾參與過崇禎、楊嗣昌、陳新甲等人所密商和議清廷事,並先後兩次潛往義州(今遼寧省義縣)與清人打交道,對清廷高層有一定的了解,又有這方面經驗,是個難得的人選,特意提名,把他薦進了北使團。

這樣,七月初五日,由陳洪範、左懋第和馬紹愉三人為代表的北使團正式成立。

為隆重其事,加重北使團成員在北京說話的分量,南京朝廷進左懋第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都督同知陳洪範進太子太傅;兵部職方郎中馬紹愉則進太仆寺少卿。

不過,將馬紹愉安排進北使團,左懋第個人持反對意見。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門戶之見、私人恩怨。

當年馬紹愉受崇禎之命潛往義州和清人秘密和議,左懋第一口咬定他有辱國體,是通蕃賣國的漢奸,曾在崇禎面前大力予以彈劾。兩人因此結下了梁子。

左懋第這會兒舊事重提,上疏說:“馬紹愉往年赴清議和,為清人淫威所折服,奴顏婢膝,清人因此送給他人參、貂皮,有人曾彈劾過此事。其與清人交情深淺,臣的確不知,但聽說其私下許諾輸送給清人黃金十萬,白銀百二十萬,逢人便頌揚清人之德。臣不方便與他同行。”冤家宜解不宜結。

弘光帝勸左懋第以國事為重,放棄個人私怨,大家同心協力,共同辦好“聯虜”大事。

皇帝既然都這樣說了,左懋第也只好閉上嘴巴,但他已經預見到這次北行不會愉快。

除馬紹愉之外,朝廷還給北使團硬塞進了一個人,這個人竟然是在松山降清的總兵祖大壽的兒子錦衣衛指揮祖澤傅。

可以看得出,朝廷是想借重祖澤傅以喚醒其父祖大壽的故國之思,更大地激發其表哥吳三桂(吳三桂之母為祖大壽之妹,祖澤溥與吳三桂乃是中表之親)的報國之情。

似乎,沒有人會想到祖澤傅會在他父親的影響下會對發起明廷反戈一擊,將南京朝廷的利益賣給清廷。

北使團是成立了,那麽,北使“聯虜”的具體目標是什麽,到底要“聯”到哪種程度才算完成任務,另外,你要“聯虜”,就必須給人家好處,這好處的底價是什麽?這些,朝廷並沒有給三名團長明確的指示,只是含糊其詞地說是“前往北京謁陵,祭告先帝;通謝清王,並酬謝剿寇文武勞勛”。

左懋第大為不滿,上了一道《辭闕效言疏》,道:“陛下遣重臣以銀幣酬謝虜人,舉朝均以為本來就應當這樣。臣奉命到北都辦理先帝的後事、暗訪太子(朱慈烺)和永王(朱慈燦)、定王(朱慈炤)的消息及敕書中所說的與虜通好之事。陵京在北,實我故都,成祖文皇帝、列宗的弓箭已藏,先帝先後的梓宮未奠,就算是普通百姓都會守護墳墓,難道天子可以放棄陵園?虜酋如果真的急公好義就應該穩居在山海關以東,而安排勛臣吳三桂為京師留守,南北互市,即以山海關為界,恢復到萬歷以前往例,華夷各安其所,各得其欲,中國之利,亦虜之利。這是我所知道的。不過,道路傳聞,闖賊盤踞晉中,以眾多賊寇拒守紫荊、倒馬、井陘等關,似乎賊寇不甘心與虜人為難。鎮帥吳三桂鼓君父不共之仇,東虜能效始終不渝之義,鼓行而西,破賊於晉,追賊及秦,必盡殲之而止。即我國家亦應當興師十萬,以聲討闖賊大罪而誅之。臣過揚州,昭冏臣萬元吉曾對我說:‘虜若肯為我殺賊,即可給其軍餉。替我用兵則發餉,兵止則停餉,無歲幣之議。’臣覺其言大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