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吳三桂“借虜平寇”始末(二)

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已經叛變,經過反復權衡,做了兩手準備:其一,安撫好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命人以吳襄的名義寫信,苦勸吳三桂回頭是岸;其二,親率大軍開赴山海關,以武力制伏吳三桂。

這兩個方案齊頭並進、同時進行。

該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親密戰友劉宗敏一道,率六萬大軍開赴山海關。軍隊中還特別帶領了攻陷北京城所捕獲到的崇禎帝三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此外,還有晉王、秦王和吳襄等人。

李自成認為,只要有一絲和平的希望,就不應該放棄,武力乃是萬不得已情況下的最壞打算。

他想,即使真走到了兵戎相見那一步,也應該在開戰前由太子朱慈烺、吳三桂父吳襄等人出面,以君親之義對吳三桂進行最後的規勸。

與李自成的顢頇和糊塗不同,清廷已經敏銳地覺察到入主中原的機會來了。

這種機會,簡直是千載難逢。

松山大戰後,明朝關外的軍事力量已一蹶不振,清廷統治者的野心早就不滿足於遼東一地了。

起初,他們聽說李自成的農民軍在關內鬧騰得這麽歡,就想同李自成一起瓜分明帝國。

皇太極曾對臣下說:“在我看來,大明朝已經到了必亡之勢了。為什麽這樣說呢?且看其國內,流寇內訌,土賊蜂起,有百萬之眾,有三四十萬之眾,攻城略地,難以遏止。原先,大明所恃的兵力不過祖大壽部及錦州、松山的遼東兵,還有洪承疇所領的各省援兵。這些軍隊,現在全部敗亡在我手下,現在,即使又招募了新兵,但新兵只能充數,豈能拒戰?大明的兵將,不但不能敵我,反而自行剽掠,自殘人民,行賄朝臣,虛報戰績,冒領戰功;朝臣喜歡弄奸進讒,遮蔽皇帝耳目,私納賄賂,罰及無罪,賞及無功。從這種種看來,大明的必亡之勢昭然在目。”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病死,幼子福臨即位,清廷實權落入皇太極之弟多爾袞手中。次年正月,多爾袞耳聞大順軍已占陜西全境,便派使者入陜北勾引李自成,寫信稱:“我大清有意和諸公一同協謀合力,並取中原,如果能統一了天下,就可以共享富貴了。”

彼時,李自成眼裏根本就沒有“韃子”的位置,沒搭理這茬。

陰謀落空的多爾袞還沒有做出下一步反應,李自成已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以雷霆萬鈞之勢殺入京師。

多爾袞驚愕之余,趕緊興兵入關,火急火燎要趕在大明王朝敗亡之前分上一杯羹。

清廷的元老級謀臣漢官範文程獻言說:“李自成闖寇猖狂興起,中原則慘遭塗炭,近日其又傾覆京師、逼死了崇禎帝。因此,他們就應該成為我國必討之賊。雖然其擁眾百萬,橫行無憚,但其有三條必敗之道:一、逼死自己的國主,天怒人怨;二、刑辱縉紳、搶掠財貨,士眾憤怒;三、掠民資、淫人婦、燒人房屋,民眾憤恨。具備了這三條必敗之道,還驕縱不知,可一戰而破。我國家上下同心,兵甲精銳,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向其興師問罪,即可離間大明國的士大夫,拯救困苦中的大明百姓,所謂兵以義動,何愁大業不成!”

範文程老賊的眼光果然狠毒,他不但看出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敗亡的三個跡象,而且一針見血地指出,此番入關,正好以“討賊”為名,成就大業。

這大業,是什麽大業?

四月四日,範文程又上了一份千言奏疏,將這所謂的大業明白無虞地規劃給清廷決策層,雲:“這是上天特意賞賜給攝政諸王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我私下認為,建功業而垂範天下就在此時,失去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也在此時。為什麽這樣說呢?中原百姓慘遭戰亂荼毒至極,百姓都企求太平,渴望能夠安居樂業,我軍入關,即使會遇到一兩個嬰城自守的城池,但這些城池的軍民,不過是為自己身家性命考慮,絕不是為大明王朝舍生效力。如今明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復治,河北數省,必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其不得,患我既得而不能有。明朝的勁敵,只有我國與李自成流寇。現在關內的形勢,就如秦失其鹿,楚漢相逐,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不是與明朝爭天下,而是要與李自成流寇爭天下。”

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統治集團讀了這份奏疏,無不大受鼓舞,紛紛叫嚷著興師入關。

由是,多爾袞下達動員令,國內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人一律從軍,迅速征調、集結起約十二萬兵馬,於四月九日傾國而出。

清廷原擬進軍路線是繞過堅城山海關,從薊州、密雲破邊墻而入。四月十五日,大軍行至翁後,意外地遇上了吳三桂派來求援的使者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