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吳三桂“借虜平寇”始末(二)(第2/2頁)

多爾袞一目十行地讀過吳三桂的求援信,也不廢話,馬上命人起草書信向吳三桂招降,稱:“如果你現在能夠率眾來投奔我,我一定封你為藩王。這樣,你既可以報國仇,又可以保身家,子孫世世代代長享福貴,一如河山之永。”

李自成親自率領的大順軍主力已經迫近山海關,吳三桂要做劉琨、要做石敬塘的想法遂告幻滅,只好默許了多爾袞的招降,再次派郭雲龍催促多爾袞入援山海關。

吳三桂的五萬關寧鐵騎和清廷十二萬騎兵勾結在一起,李自成此來乃是兇多吉少。

可憐的李自成還蒙在鼓裏。

甚至,李自成行至三河縣時,還被吳三桂擺了一道:吳三桂派使者向李自成謊稱自己想通了,知錯了,改變主意了,想再次投誠大順軍。

李自成竟然像三歲小孩子一樣,選擇了相信。

之所以選擇相信,是他嚴重低估了當時形勢。

他曾放話說:“吳三桂兵僅三千,我三十萬,以一百人捉一人,可用靴尖踢倒!而且三桂與北兵(指清軍)久相仇殺,必不相救,即使來救,北兵住滿洲,衣糧馬匹器械,尚須整頓而來,也得曠日累月。”

出征前,他還許下諾言:“等攻下山海關,我再即位。”

這樣,大順軍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時(約為八時),吳三桂和高第的軍隊在關內沿石河一線向李自成展開激戰,雙方惡戰了一晝夜,二十二日上午吳三桂軍已處下風,據守北翼城的部分吳軍向大順軍豎起降旗。

吳三桂頭皮發奓,親自奔至離關城僅二裏的威遠台(建於歡喜嶺的小丘陵上,今名威遠城),力請屯於該處的清軍參戰。

清軍由此投入混戰中。

其時,風沙大作,清軍順著風沙呼嘯而出,猶如山嶽傾崩、大江決堤,勢不可當。

已與吳三桂軍惡戰了一晝夜的大順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很快潰散。

大順軍的第二號人物劉宗敏身負重傷。立馬於小崗阜上的李自成自感無力回天,只得下令急速撤退。

退至永平府範家店,李自成惱恨交加,下令斬殺吳三桂父親吳襄。

二十六日,回到北京,李自成又下令將留在京城的吳三桂家屬三十四口全部處斬。

吳三桂率領關遼軍民剃發降清,拜平西王,為清軍前驅,打著為明復仇的旗號殺往神京。

李自成也考慮過據守北京,他先在二十七、二十八兩日還積極采取了備戰措施,責令軍民全面拆除城外羊馬墻及護城河旁房屋。但是,斟酌再三,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北京,提前西撤。

究其原因,大順軍雖然號稱百萬雄師東征,其實駐紮於京師地區的軍隊不足五萬人,且山海關一戰,軍心已經動搖,京師地區謠言四起,北京居民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投清,而爭相頌揚吳三桂率“忠義”之師殺敗大順軍,奪回明太子朱慈烺,準備送回北京即位。

軍心、民心都不在應戰狀態,李自成只得在二十九日舉行即位典禮後匆匆率部西撤。

李自成逃出北京時,一把火燒了紫禁城宮殿,據《李朝實錄》載:“宮殿悉皆燒盡,惟武英殿巋然獨存,內外禁川石橋亦宛然無缺。燒屋之燕,蔽天而飛。”

多爾袞這時才到薊縣,聽說大順軍已經主動撤去,不由心花怒放,命令多鐸、阿濟格和吳三桂等帶領精兵尾隨掩殺,以截留被大順軍運走的財物,自己率領部分兵力馳往北京。

北京城裏的官紳士民目送大順軍遠去,趕緊搬出了專門迎接皇帝的鹵簿法駕出城靜候傳說中的明太子朱慈烺回京登位。哪料,奔騰而來的竟是八旗“辮子軍”,眾人驚慌錯愕之余也只得將錯就錯地把多爾袞迎入了劫後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曾與明廷搏殺多年的清廷皇室腳下。

這就是吳三桂所謂“借虜平寇”事之末。

不過,即使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卻也改變不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大明王朝仇人的事實,並且,現在仍然是明、清、順三鼎而立的局面,那麽,滿清有沒有可能同意議和,一同對付大順軍呢?

應該說,還是非常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