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北伐已刻不容緩(第2/2頁)

惜乎彼時朝廷正忙著和清朝和議,不願因此觸怒清廷,此議沒有得到重視。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初,陳潛夫又發回報告稱“清豫王自孟縣渡河,約五六千騎,步卒尚在單、懷,欲往潼關”。

陳潛夫的情報是準確的。

北使團還沒離開北京時,清廷就於十月十九日令英王阿濟格統領將士負責往征李自成,二十五日,令豫王多鐸統領將負責士進征江南。後來,清廷因為接到了懷慶府軍情緊急的報告,調整了部署,叫多鐸掉頭先去打李自成了。從而出現了陳潛夫所說的“清豫王自孟縣渡河”“欲往潼關”的局面。

史可法根據整個局勢和各路塘報包括諸如陳潛夫的報告分析:多鐸既可能“欲往潼關”去打李自成,也可能按原計劃“進征江南”,而多鐸如果想“進征江南”,則該怎麽辦?

於是,史可法給弘光上了一道奏疏,建議由高傑率部北征。

明古藏室史臣(黃宗羲)的《弘光實錄鈔》卷三所錄的一道殘疏反映了史可法這時心急如焚的狀態。這一道殘疏文為:“清兵從孟縣渡河。大學士史可法奏:我與清兵相隔只有一條淮河。清兵可以在淮河任何一處渡河,則我在淮河任何一處都應該防守。淮河河長兩千裏,如果不是各鎮兵馬齊心協力共同捍衛,根本守不住。所以,興平伯高傑應該親自引兵開赴開、洛,而以黃得功、劉良佐的兵馬守衛邳、徐。大家都知道清兵的目標是想占據開、洛,為什麽各鎮之間不互相呼應防備?現在清兵已經渡河,長驅而東,不日可至。在淮河南岸抵禦敵人的難度系數比在淮河北岸抵禦敵人可要高上一百倍。”

高傑雖然性氣乖張、驕橫跋扈,但也是一個熱血漢子,鐵骨錚錚,得史可法諄諄相勸,感奮思進,有忠義許國之心。

此前,他曾給弘光上了一道《論保江南》疏,大陳中興之計,雲:“目前大勢,人人都說要守江北以保江南,然而從曹州、單縣渡河後,則黃河無險可守;敵人一旦自潁、歸侵入,則會危及鳳陽、泗州。有人說,我有長江天塹在,為何還要據守上遊,為何還要防長江出海口,又為何止有瓜州、儀征、浦口、采石作為江南門戶?乞請聖上經過和盤打算,定斷速行,中興大業,還是有很大機會的。高傑願派遣總兵李朝雲赴泗州,又派遣參將蔣應雄、許占魁、郭茂泰、李玉赴徐州防守。”

得到史可法的命令,他即於甲申十月十四日祭旗鳴炮,率部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