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南渡三案(第2/3頁)

聽說是從北京來的太子,大家都激動萬分,懷著復雜異常的心情前往觀看。

這些人中,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大學士王鐸。他曾擔任東宮教官,做了太子長達三年的老師。

王鐸對太子體貌特征的描述是:“大目方顙,高聲寬頤,厚背首昂,行步莊,立度肅。”

此外,劉正宗、李景廉等人也都擔任過東宮講官,對太子的音容相貌、言行舉止,也極其熟悉。

以劉正宗的話來說,太子相貌的最大特征就是“眉長於目”,不同常人,該“太子”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俗話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等見到“太子”,眾人都驚詫莫名,王鐸更是脫口而出,斷喝道:“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豈其然乎?”

為了在眾人面前揭穿這個偽太子的真面目,王鐸大剌剌地走到他的面前,問道:“汝識我不?”

少年嚇了一跳,瞪大了眼睛,哆哆嗦嗦地答道:“不也。”

王鐸冷笑不已,又問:“講書在何殿?”

侍班講書之所是設在端敬殿,那少年卻懵然無知,半天才擠出兩個字:“文華。”

王鐸不置可否,繼續逼問:“幾上位置何物?”案桌上放置的是講讀數目十個算子,該少年一頭霧水,哪裏得知?只是雙眼迷離,眼內充滿了求助之色,茫然四顧。

行了,什麽也不用說了。

王鐸當即昌言明告諸臣,說:“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確確可憾。”

劉正宗、李景廉等人也坦言不認識此人。

由是,錦衣衛不由分說,取大索將少年牢牢捆縛。

事已至此,少年只好垂涕長跪以求,哀號說:“小人實是假冒的冒牌貨,不過為奸人所唆使玩弄,想通過假冒太子騙吃騙喝罷了。小人其實姓王,名之明,河北高陽人,父親王純,母親徐氏,全是宵小奸邪引誘我做出這等欺詐之事來的。”

時任協理詹事府事禮部尚書的黃道周記載:“王之明,無知頑童,是前朝駙馬都尉王昺的侄孫,因在社會上混不下去,就攀附上高鴻臚的奴仆穆虎到南京行騙,穆虎以為奇貨可居,便一口咬定他是崇禎太子。廷臣審問當日,諸講官侍從看他無一處與崇禎太子相似,對廷臣所問,王之明也全都茫然無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弘光帝不無遺憾地對眾臣說:“朕痛惜先帝身殉社稷……”言出淚落,連拭不成語。良久,才續著往下說:“……朕今日在宮中靜候眾愛卿辨別真偽的結果,只希望望眾愛卿通過認真辨別,給我匯報好消息,如果是真太子,便迎入大內,仍然奉為皇太子,誰知卻不是。”慨傷久之。

照理說,真相已經大白了。但許多居心叵測、對朱由崧繼統不滿的人不甘心此事就這樣告終,他們四下散布流言,說王鐸等人是在弘光操縱下故意以真為假,好讓先帝的親生子無緣帝位。

此言傳出,朝野嘩然。

個別不明真相的百姓激憤於“太子”入京而被囚禁,竟公開叫嚷要替太子出頭“伸冤”。

“四鎮”之一的黃得功也坐不住了,上疏說:“太子未必是假冒,主要是各官為逢迎皇上故意做出了違心判斷。不知被安排去辨別真偽的人都有誰,又是誰最終定下假冒的結論。先帝的兒子,等同於陛下的兒子,絕不能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地丟下大獄,像這種不負責任混淆黑白的做法,將人臣大義置於何地!恐怕是在廷諸臣,阿諛奉承的人太多,抗顏正直的人太少。即使有人明白識認這是真太子,又有誰敢出頭插嘴自取其禍!”

劉良佐也疏稱:“懇求陛下能柔曲而成全兩朝倫常,不要給天下及後世留下唾罵的口實。”

左良玉則警告說:“太子從北方而來,身上帶有吳三桂所開的身份證明書,史可法明知太子是真卻懦弱不敢說;這豈是大臣之道!滿朝文武,只知道逢迎皇上,不惜大體。前些日子李自成禍亂北京,抓到了太子,還封賜太子為王,不忍心加害;怎麽到了皇上這兒,同是朱明一家,就會反目成仇?明知太子是真,這樣追究下去也不會存在什麽隱情,卻一定千方百計找借口以尋求誅殺,致使皇上、臣子成為忘恩負義的人,從而普天同怨。皇上只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只有愛護自己的親人才能愛護百姓,願皇上深思自省。”

湖廣巡撫何騰蛟則疏稱:“太子到了南京,是什麽人最先向皇上報告的?是什麽人最先發現的?既然已經召到了南京,馬士英憑什麽獨自一個人就斷定是假冒的?既然說是王昺的侄孫,是什麽人檢舉的?內官公侯中有很多從北京回來的人,為什麽沒有一個人敢出面確認,而泛泛地說所有一切都是其人自供?高夢箕前後的兩道奏疏,為什麽不散發抄傳?聖上的旨意越多,事情就越描越黑,此事關系到天下萬世是非,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