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清君側”的幕後

且說,李自成剛從北京敗退入山西,便在山西的娘子關、大同、太原、晉南、長治等地留置了大量兵力,結下了一條看似牢不可破的防守陣線,這才與劉宗敏引兵返回西安。

豈料,李自成才一轉身,原本從大明陣營投入大順的姜瓖和唐通等先後被大清誘降,大同及緊靠大同的晉北五縣代州、繁峙、崞縣等均落入清軍之手。

而唐通襲擊大順方面軍大將李過得手,山陜非但九縣易主,而且山陜北部門戶大開。

六月,清軍自晉北而入,直逼山西省會太原。

七月、九月,清朝增派軍隊馳入晉地。

因大順軍兵力大部分已經撤往西安,且山西所屬軍隊各自為戰,太原城岌岌可危。

十月,清軍更調來重炮部隊對太原城展開連續不斷的轟炸,城墻被轟塌了數十丈,清軍蜂擁而入,孤立的大順軍抵擋不住清軍潮水般的進攻,太原陷落。

清軍又乘勝於十月底攻占了永寧州,十一月占領平陽。

這樣,李自成防禦山西的部署基本流產。

但這還沒完,清政府又派出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兵自北而來,隨同有尚可喜、吳三桂所部,出陜北榆林向延安和西安進攻。

為了挽回敗局,李自成決定對清軍還以顏色。

一六四四年十月,李自成放棄曾經許諾“三年不征”的施政綱領,大肆征糧,征軍二十五萬,向河南懷慶地區的清軍發起大規模反攻。

這次出擊分由晉南和關中出發,電閃雷鳴,很快攻克濟源、孟縣,直撲河南懷慶,擊斃清懷慶總兵、漢正黃旗將領金玉及其副將常鼎、參將陳國才。

爾後,大順軍乘勝進攻懷慶府沁陽縣。

清衛輝總兵連夜領兵進城固守待援。

原本,清政府已經分兵兩路,一路由多鐸率領南下攻打建立不久的弘光政權,一路由阿濟格率領從榆林進兵西安剿殺大順政權。李自成這一反擊使清朝首腦人物多爾袞清醒了——大順政權才是大清入主中原的真正障礙。

由是,多爾袞臨時改變了計劃,命令多鐸改變進軍路線,直取潼關,和阿濟格一起合力消滅大順軍。

這就是高傑北伐前夕多鐸由南下改為西進的原因。

阿濟格部在榆林與大順軍的主力高一功部、李過部已多次激戰,互有殺傷。

十二月,多鐸軍出孟津開至陜州,進攻陜西的門戶潼關。

面對清軍的兩路攻勢,李自成考慮再三,最後選定潼關為防禦重點。

由於清軍所依賴的紅衣大炮尚未到達,決戰前半階段,清軍以防禦為主。而李自成急於打退多鐸,以便盡快回援榆林,他與劉宗敏、劉芳亮等將輪番出關主動進擊,晝夜不息地攻打清軍的兵營,卻均為清軍所敗。

一六四五年元月初九,清軍重炮運至,雙方的攻防發生了逆轉,大順軍數戰不利,只好憑關堅守。

可是,時間已不容李自成再有轉圜之機了。

在陜北攻打榆林的阿濟格留下明降將姜瓖與高一功等人纏鬥,自己帶著北路清軍主力直撲大順朝的國都西京(今西安)而來。

分身乏術的李自成急紅了眼,帶大部隊匆匆回援西京。

大順軍主力一撤,潼關便落入多鐸之手。

多鐸和阿濟格兩路大軍即對西京形成合圍之勢。

西京城內的糧食儲備匱乏,難以固守,李自成和劉宗敏、宋獻策、牛金星等商議再三,決定放棄西安,自藍田經商州出武關,挺進河南內鄉、湖北襄陽一帶。

河南內鄉、湖北襄陽一帶是大順政權比較穩固的根據地,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而且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等襄京四府尚有大順將軍白旺所領七萬守備部隊,臨撤退前,李自成又如撤離北京前例,下令部將田見秀將西京城燒成白地。只是田見秀心有不忍,只點著了東門樓和南月門樓,百姓房屋、糧倉並未燒毀。

多鐸大軍在火光中湧入西京,阿濟格則馬不停蹄,從河南西部咬住逃離的大順軍不放,邊追邊打,前後共打了八仗,一直打到江西九江。

由於阿濟格追得太兇,李自成不得不又一次改變了計劃。

李自成原先從西京逃奔湖北,是想駐襄陽而守。然而,到了襄陽,李自成已經徹底被清軍打怕,他改變了主意,準備放棄襄陽,搶在清軍之前占領弘光政權盤踞的富庶江南。

為保證實現一克而定南京的戰略目標,李自成將鎮守在襄京的七萬守備隊與自己所帶部隊進行了合編,組成了南征軍。

可以說,李自成已經是慌不擇路,昏詔叠出了。

要知道,陜西既失,襄京就是大順唯一的根據地了,而且襄京的群眾基礎好,湖北又是魚米之鄉,供應充足。而退一萬步說,就算要奪取江南,也必須堅守襄陽,以免出現後顧之憂。現在尚未染指江南,而襄陽已棄,到頭來不免進退失據,難覓立足之地。而且,缺乏接濟的孤軍,僅憑流動作戰,又豈可輕得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