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金陵失陷(第2/3頁)

不過,風順水急,這些燃燒著火把的桌子還是在炮火中迅速地向下流漂去。

炮火就更加密集了。

炮轟了一夜,南明駐軍的炮彈幾乎用盡。

初九淩晨,大霧橫江,多鐸命梅勒章京李率泰帶領南明降將張天祿、楊承祖等部自備大小船一百余只在瓜州以西十五裏開閘放行,蔽江而南。

鄭鴻逵、鄭彩一下子就慌了手腳,不戰而逃,各揚帆往東而遁。

在鄭鴻逵、鄭彩的帶頭之下,江南之師,一時皆潰,武弁各抱頭鼠竄。

長江天險就此丟失。

清軍自金山登上南岸占領鎮江。

楊文驄帶領二百五十余名貴州兵逃竄南京,嘴裏驚呼:“清人已經渡江!清人已經渡江!”

南京城裏,瞬間炸了鍋。

保國公朱國弼屏人密奏,建議弘光出狩。

弘光慨然道:“太祖陵寢在此,走安往?惟死守耳!”

司禮監韓贊周眼看火燒眉毛,同樣勸弘光道:“南京兵單力弱,現在守是守不住的,議和也和不成,陛下只有親征(出逃的代名詞),濟則可以保社稷,不濟亦可以全身。”

韓贊周的話,弘光總算聽了進去。

初十淩晨,弘光在馬士英等人的護衛下棄城出逃。

弘光一走,群龍無首,文武百官心亂如麻,一時惶惑無為。

而挾破揚州之威的清軍已兵臨城下。

多鐸揚揚自得,四發文告,稱:“此前我大清天兵抵達揚州,揚州官員軍民嬰城固守。本王痛惜百姓性命,不忍心攻城,事先將負隅頑抗的惡果全都說清楚了,一連等待了好幾天,無奈揚州官員終於抗命不遵。我大清軍只好被迫攻城。屠戮並不是本王的本意,乃是不得已而行。以後,我大清兵所到之處,若有官員軍民抗拒不降,一律按屠戮揚州的方式進行。”

也無怪多鐸得意,正是揚州血屠的震懾作用,江北江南的明朝官軍非逃即降,高傑部官軍及劉良佐部鎮兵紛紛投降,降清的總兵多達二十三員、副將四十七員,馬步兵共計二十三萬八千三百名。

這近二十四萬人的軍隊,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了受降一方多鐸、阿濟格兩路兵力的總和。

此外,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帶領麾下十五員總兵全軍降清,清軍人數陡然猛增,累然已有五六十萬兵力!

重兵摧城,南京守備勛臣忻城伯趙之龍為首的眾多勛戚大臣心驚膽戰,力排眾議,獻城降清。

趙之龍說:“揚州已破,若不迎之、又不能守,徒殺百姓耳!唯豎了降旗,方可保全。”

形勢不由人,眾人大多默認了此議。

十五日,清軍兵不血刃,耀武揚威地從洪武門進入大明故都南京。

十六日清晨,豫王多鐸受南明百官朝賀。

一時間,往多鐸營中遞職名參謁的南明官員密繁如蟻。

時人張怡慨嘆道:“清兵入城,百官爭投職名求用,前定北來諸臣之罪喙長三尺者,至是膝軟於綿,面厚於鐵,不自覺矣。”

在這大是大非、忠佞之分、生死之間的關頭,作為東林黨領袖的禮部尚書錢謙益會做出怎麽樣的選擇,是時人所關注的焦點。

坊間傳聞,錢謙益原擬效法屈原投水殉國,然而到了湖邊,卻以“水冷”退縮。

還有人揶揄記述說:“豫王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則髡辮而人矣!”

比較真實可靠的情形卻是弘光朝兵科右給事中吳適所記,據吳適所記,他在五月十三日晚往少司馬梁雲構家商議應對當前形勢的策略時,知文武大臣已修降表赴清營投降了。十四日大雨,兩人一同拜訪錢謙益,沒能見到,但錢謙益派人遞話,說:“你們兩人應該趕緊逃往浙中另擇明主擁戴,以圖興復大明。”這說明錢謙益雖已附眾降清,卻仍寄希望於興復明朝。

為使江南免遭屠殺,錢謙益違心地“稱北兵為夏商周三代之師,諄諄勸邑中歸順”,他以趙之龍的名義發檄四方,諭命降順,雲:“自遼、金、元以來,由沙漠入主中國者,即使以有道代替無道,國人無不拒絕友好而興兵敵對。試想想,自古以來,可有以討賊興師、以拯救援助奮義逐我中國不共天之賊,報我先帝不瞑目之仇,雪恥除兇,高出千古如大清者乎?可有肅清京闕盜賊、修治山陵,安先帝地下之英魂、臣子獄中之哀痛如大清者乎?又可有護持我累朝陵寢、修復我十朝宗廟,恤憐大明諸藩、安頓大明殘民、重用大明遺臣、施行大明舊政,恩深誼重、仁至義盡如大清者乎?堪嘆我大明權奸當國,大權旁落,大清派遣陳洪範回來傳達通好之意,陳洪範卻隱而不報,使得大清不得不興師問罪。但大清兵到了淮、泗,猶自屯兵不進,其意不過要等待一名兩國通好的使者。自古未有以仁禮雍容揖讓如大清者也。所謂助信佑順,天與人歸。現在大清渡長江而風伯效靈,入金陵而天日開朗。千軍萬馬寂無人聲,白叟黃童聚於朝市。夏商周三代仁義之師,不過如此。凡我大明藩鎮督撫,誰非忠臣?誰非孝子?現在當識天命之有歸,知大事之已去;投誠歸命,以保億萬百姓性命。此乃仁人志士之所為,大丈夫以之自決。請諸位三思而盡快行動!所言不虛,有如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