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江陰城十萬人同心死義(一)

由於中國北方已經飽經戰火塗炭,生靈幾盡,元氣已傷,而且大順、大明及張獻忠的余部都南下,北方拒剃發的抗清行為表現得比較分散、微弱。

接下來數十年波瀾壯闊的抗清鬥爭主要出現在南方。

最先亮劍拒絕剃發,繼而掀起弘光朝滅亡後南明第一波抗清高潮的是南直隸常州府的江陰縣。

江陰,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是一個地理上的小縣,南北寬七十裏,東西長一百四十裏,其北濱大江,東連常熟,西界武進,南界無錫、陽湖,位置重要,乃是山水交匯之地,且土地肥沃、產量奇高,每年輸出糧食六萬多石,賦稅十多萬兩白銀,富庶繁榮。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這裏駐軍,俯臨大江,觀其如鵝鼻截江,火脈直射金山,曾有過建都的意向。

江陰民風淳樸,敦禮讓,尚氣節,輕富貴,崇自由。有明一代,如徐麒一類不願入朝為官者比比皆是。而忠臣義士,也不乏其人。如正德朝,宦官劉瑾擅政誤國,在朝任職的三位江陰人:主事黃昭、禦史貢安甫、史良佐,就因以挽死諫、以奏章忤,被稱為“江陰一時三忠”。天啟朝“東林後七君子”中的繆昌期、李應升也是江陰人氏。

弘光政權傾覆,由弘光政府任職的江陰縣令林之驥不肯入清為官,也頗具氣節。

林之驥,進士,福建莆田人。崇禎十七年上任,因為聽不懂江南話,被人稱為“林木瓜”。清豫親王多鐸攻下了南京,隨即遍檄四方,附近州縣的官員紛紛投降,林之驥卻憤然掛印辭職而去。

在林之驥的帶頭下,江陰參將張宿、海防程某、縣丞胡廷棟、學使朱國富、兵務馬鳴霆等也紛紛去任。

江陰沒有縣令,清廷便安排降清的前明進士方享負責接管。

方亨,河南人氏,是大明末年的一個無恥文人。當初,河南省還沒有進入清朝版圖,方亨就急不可耐地跑入清營大獻財物,因而得到了清廷的青睞。

赴江陰任職之日,方亨紗帽藍袍,沒有改換明朝的服飾,不帶家屬,只有家丁二十余人,一副小人得志的派頭。

入了縣衙,方亨出具清廷的委任狀,宣布自己為江陰縣令,正式接管江陰。他拖著官腔問管理造冊的官吏:“各縣已獻冊,江陰何以獨無?”官吏趕緊出具各圖造冊。方亨將其收起,派人送往南京,意為江陰已經歸順清廷。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方亨燒的第一把火就是全縣民眾必須剃發。

他聲稱:“豫王有令,江陰限三日剃發!”

五月二十七日,有四個長相兇悍的滿洲兵蒞臨江陰,自稱奉清常州太守宗灝的差遣,前來監督剃發執行情況。對這四個滿兵,方亨畢恭畢敬,奉若神明,將他們迎入同察院,然後嚴令剃發。

二十八日,方亨出示告示,嚴申剃發是滿清的法令,不能違背。

司馬遷在《史記》中列舉了十大侮辱,其中剔發、易服占其中之二。況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這頭發豈可說剃就剃?

盡管方亨一再重申,但全縣百姓無一人願剃。

二十九日,縣裏一些比較有名望的鄉紳聚在一起,聯名上書要求留發。

上任辦理的第一件事就沒辦好,方亨惱怒不已,見了這幫人,不由得破口大罵。

眾人聽他罵,一齊回罵,說:“汝是明朝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清朝知縣,羞也不羞、醜也不醜?”

方亨被氣得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

改日清晨,方亨到文廟行香,眾多百姓在後試探追問,說:“如今江陰既已歸順,江陰百姓應該不會有什麽危險吧?”

方亨板著臉說:“還沒有執行剃發令。常州府派遣來的四名滿兵,便是專門前來負責此事的,你們趕快剃發。”

眾人憤然道:“頭發怎可剃掉?”

方亨森然作色道:“這是大清律令,不可違抗!”

一個名叫許用的書生高呼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

吵鬧不休之間,從常州府發來了布告,上面赫然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句子。

方亨命書吏抄寫該布告以四下張貼。

書吏看到“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字眼,一下子沒忍住,把筆摔到地上,發狠說:“死了算了,抄什麽抄?!”

方亨的老師無錫人蘇提學聽說學生出任江陰縣令,特遣一個油頭粉面的家丁前來賀喜。這個家丁還辨不清形勢,竟然在堂上咆哮怒罵道:“爾這些奴才們,個個都該砍頭!”

江陰百姓的怒火徹底被點燃,痛罵道:“你們這些降賊的奴仆,也配來江陰耍威風?”一齊發作,亂拳打他毆死。

既然已經鬧出了人命,那就用不著再顧忌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