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任性的鄭成功

鄭成功,本名森,字明儼,為鄭芝龍與日本女子田川氏(或作翁氏)所生,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期間,得錢謙益執贄為弟子,並贈字“大木”。

隆武政權在福州建立,封鄭芝龍平虜侯,加太師,接著晉封平國公。鄭鴻逵則受封定虜侯,後改封定國公;鄭芝龍五弟芝豹、族侄彩等都封伯。

鄭森時年十七歲,豐采掩映,奕奕耀人,隨父入朝面聖,隆武帝奇其貌,殿前問答,對答如流。

隆武帝因此撫其背,慨嘆說:“恨朕無一女許配與卿。卿當盡忠吾家,毋相忘也。”

當日,賜他姓名為朱成功,封禦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協理宗人府事。

從此中外都稱鄭森為“國姓”,或稱國姓成功、賜姓成功、朱成功,鄭芝龍兄弟雖執掌軍政大權,卻無意抗清。

鄭成功感念隆武知遇之恩,一心以身許國,對父叔的行為非常不滿。

黃宗羲在《鄭成功傳》中記:某日,鄭成功看見隆武帝愁眉不展,不由得悲從中來,跪奏道:“陛下郁郁不樂,是不是臣父有異志的原因?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

劉獻廷也在《廣陽雜記》中記:鄭成功為了勸慰隆武帝,指天發誓道:“此頭此血,總之已許陛下矣。”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隆武帝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委派他鎮守閩贛界上的大定、大安等關。

六月,鄭成功請假回安平探視母病。

不久,清招撫江南經略洪承疇以三省總督、王爵為餌誘降鄭芝龍。

鄭芝龍為保一己之富貴,決意投降,命守將施福撤守浙閩界上的仙霞關,自己領兵縮入安平。

鄭成功在家苦勸父親不要投降,遭到拒絕後,毅然離家出走,悄悄帶一支軍隊遁入金門。

鄭芝龍向清軍呈獻降表之日,數番派人招引鄭成功同行。

鄭成功復書道:“自古以來,只有父教子以忠,未聽說過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

八月,清軍自仙霞關長驅直下福建,殺隆武帝、後諸人。

鄭成功驚悉隆武遇難,令軍民掛孝,設位望北哭祭。

清軍將跪拜在馬前的鄭芝龍挾持北去後,隨即在安平展開了肆無忌憚的淫掠。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竟不能幸免,遭到清士兵的強暴,憤而自殺。

鄭成功聞報,悲憤莫名,將自己過去穿戴的儒服儒冠攜至文廟跪哭焚化,出家資犒師,自稱“罪臣國姓成功勤王”,文移用“招討大將軍”印,誓師稱:“本藩乃明朝之臣子,縞素應然;實中興之將佐,披肝無地!冀諸英傑,共伸大義。”

從此,鄭成功獨樹一幟,在福建東南一帶與清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初,永歷在肇慶即位的消息傳入福建,鄭成功以手加額道:“吾有君矣!”當日,便恭設香案,望南遙拜,奉永歷正朔。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秋,鄭成功遣使奉表行在稱賀,得封為威遠侯,不久又晉封漳國公。

自順治四年至順治九年間,鄭成功接連攻取了同安、海澄(今龍海)、泉州、漳浦、雲霄、詔安以及廣東潮陽、揭陽、碣石衛(在今陸豐東南海濱)、廈門、金門等地,並招撫迤南銅山(今福建東山)、南澳(今廣東南澳)諸島,勢力越來越大,軍隊分中、左、右、前、後五軍,兵威赫赫,明宗室、遺臣紛來依附,海上群雄也俯首聽命,其中,明兵部侍郎張煌言、定西侯張名振、平夷侯周鶴芝等人也扈從亡命海上的監國魯王來奔。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九月,清廷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永歷政權身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開始對鄭成功采取招撫政策。

鄭成功考慮父親鄭芝龍在清廷手中為人質,同時,為了爭取時間補充兵員、軍械、糧餉,對部隊進行訓練和休整,也同意與清廷和談。

清廷最初開出的價碼是:鄭成功若肯歸順,則“許以赦罪授官”。

赦罪授官,受何種官?出價太低,免談!

鄭成功把清廷派來的使者逐走,一下子就關閉了和談大門。

清廷還來不及變臉,這年十一月,李定國斬殺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

清廷只好強忍怒氣,賠著笑臉,繼續和鄭成功討價還價,並指使鄭芝龍派家人南下,勸訓鄭成功接受議和。

鄭成功受李定國桂林大捷的鼓舞,復書稱:“今騎虎難下,兵集難散。”

不日,揮水師北上,進入長江,恢復浙、直。

清廷也派兵攻打海澄,卻被鄭成功打得落花流水。

清廷遭此重創,只好再次放低姿態,繼續招撫,封鄭芝龍為同安侯,鄭成功為海澄公,並許諾把福建沿海地方的一切事宜全部交給海澄公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