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鄭成功虛與委蛇葬好局

李定國發動的第一次廣東戰役雖然以失敗收場,但他通過全盤考慮,再次確認從東、西夾攻,收復廣東是中興大明的最佳戰略。

首先,就當前的形勢而言,孫可望控制著黔、滇兩省,自己坐鎮廣西,而以忠貞營劉體純、李來亨等為主的夔東十三家控制的川鄂交界地區,鄭成功控制著閩、浙沿海島嶼,面積不可謂不廣,但苦於沒能連成一片,彼此間的信息不靈通,只能被動地陷入各自為敵的局面,很容易遭到滿清的各個擊破。

再次,黔、滇、桂三省面積雖大,但生產比較落後,財富收入少,人才緊缺,而川鄂交界及閩、浙沿海島嶼都是些邊緣地帶,生存空間有限。而廣東在崇禎年間的財富已高達廣西十倍,且人文薈萃,英才叠出,如若收復廣東,則南明的物資不但劇增,也容易培養和發展人才,南明的社會地位將大為改觀。

而且,收復了廣東,南明分布在西南和東南的各部勢力就能連成一片,為組織大軍團作戰提供了可能,收復福建、江西、湖南,甚至收復南京,進取長江以北地區也不會遙遠。

最主要的是,通過多方偵察和考慮,李定國覺得,只要鄭成功同意從東面出兵配合自己,收復廣東是完全可行的。

因為1653年清廷發來增援尚可喜的滿洲大軍已於鎮壓郝尚久後班師回京,廣東駐防清軍數量並不多,保守點估計,不過三萬左右人。這三萬人中,多為明朝投入清朝的降兵,心懷觀望者肯定不少。而自己所部已有四五萬人,將士多參加過桂林、衡州戰役,既富有作戰經驗,又沒患有其他明軍那種“恐滿症”,取勝的機會已經很大了。鄭成功那邊,既自稱兵員數十萬,那麽投入戰鬥的人員當可在十萬以上,攻取廣東,實在是手到擒來。

實際上,誠如李定國所分析,尚、耿雖然暫時打退了李定國,但時時擔心李定國會卷土重來,多次聯名向清廷大倒苦水,說尚部下兵卒僅二千五百名,耿部僅二千三百名,加上綠營兵也不過二萬之眾,且因為多次拼殺,軍隊減員嚴重,又難以招募到人來補充,即使招募進來頂補的都是南方遊蕩之輩,戰鬥力極低。這些年李定國軍鴟張,更兼土寇四處竊發,廣東兵力多不可恃,苦苦哀求清廷抽調蒙古兵員三千發來廣東助戰。但順治帝交議政王、內大臣會議,給他們的答復是“邊外投順蒙古各有部長,不便調發”。所以,這時清朝安置在廣東的總兵力不過兩萬余人,何足懼哉?

當然,李定國也考慮到清廷在戰事緊急時會像去年一樣增調兵力入粵,但清方的入援路線漫長,來往之間,動輒就花費數月時間,而自己和鄭成功的大軍就分駐於廣東西東兩面,主力可以在短期內集結,後方支援也容易到達,與清方相比,機動靈活。因此,李定國在致鄭成功的信中諄諄勸告萬勿“愆期”,不給清方增援提供機會,自己一方可以以絕對優勢兵力一舉拿下廣東全省。

永歷八年(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李定國在得到鄭成功同意發兵合擊廣東的承諾後,從廣西柳州領兵數萬,配備了大象和銃炮,再次殺入廣東。

大軍開拔前,李定國再發一信給鄭成功,征求鄭成功明確會師具體日期和會師地點。

清廣東廉州府(今廣西合浦)總兵郭虎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李定國軍至高州(今廣東茂名市),清高州守將張月和平南王藩下副將陳武、李之珍率兵阻擋,此舉純屬螳螂當車不自量力,不到一頓飯工夫,陳武戰死、張月跪降、李之珍竄奔電白縣。

有了高州諸將的前車之鑒,清雷州總兵先啟玉聰明多了,他不願做無用的掙紮,早早開城投降。

高、雷轉瞬即逝,清平、靖二藩目瞪口呆,半天回過神來,趕緊收縮廣東各地的兵力回防廣州,同時向清廷緊急呼救。

尚、耿兩人的反應,早在李定國預料之中,為了速戰速決,他不等鄭成功回復自己二月所寫的信,再次派使者前往廈門督促鄭成功率主力來粵。信中,李定國考慮到鄭軍水師乃是從海道而來,可以避開潮州、惠州清軍的阻擊,因此單方面將兩軍會師地點確定為廣州南面的新會。

信件發出,李定國便引主力向新會進發。

也是天不助明,在這大戰即將展開的緊要關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襲來,李定國竟然病倒,臥床不起。

時也,命也,悲夫!

不過,也用不著過早悲觀,李定國雖不能起,但他仍在病中嚴令部隊,沒有放棄這場精心部署了大半年的大戰。明軍繼續按既定計劃進行,強攻新會。

可是,不管怎麽說,主帥沒能親臨前線,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將士的發揮,而且,缺少了堅強的指揮核心,各部的協同作戰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