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任性的鄭成功(第2/4頁)

鄭成功復書譴責清廷妄啟戰端,襲破我中左地盤,稱自己時已聚集了數十萬兵力,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散的,要求清方劃足三個省份的地方作為自己的邊區,才能做到“山海無竊發之虞,清朝無南顧之憂”。

鄭成功還提出,清兵必須退出漳泉、龍巖、惠安、仙遊等地,讓自己在這幾個地方征餉一百萬,才有和談的可能。

這年十一月,李定國又取得了震驚天下的衡陽大捷,震駭莫名的清政府只好對鄭成功做出讓步,同意將泉、漳、惠、潮四府讓出,任由鄭成功駐軍及籌餉,並真的封鄭成功為海澄公,賜予靖海將軍印。

鄭成功一聽,樂了,胃口更大,在派兵到福、興、泉、漳四府屬邑征派糧餉,備辦船料的同時,又提出自己的兵馬繁多,也許三個省份的地盤尚不足安插,要求清廷同意自己效仿高麗、朝鮮的成例獨立建國。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李定國派人來邀請鄭成功聯兵合擊廣東了。

永歷七年(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二月,李定國率部從廣西賀縣出發,沿路占領了梧州等戰略要地,於三月初正式進入廣東。

在廣東,李定國繼續發揚其逢戰必勝的兇狠作風,三月十四日連接攻取了開建和德慶州,二十六日兵圍肇慶。

隨後,又分兵占領四會、廣寧。

李定國大軍入粵,海內風雲為之一變。

兩廣抗清武裝紛起響應,廣東境內的羅定、東安、西寧、新會、順德、韶州、從化等地很快遍樹大明旗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鎮守在廣東東部與福建接境的清潮州總兵郝尚久也再次反正了。

郝尚久原為李成棟部將,跟隨李成棟一同降清,跟隨李成棟一起返明;李成棟死後,廣州失陷時,他再一次降清,現在,在李定國的感召下,他又一次返明了。

由於他是清潮州總兵,擁兵既眾,轄地又廣,造成的影響極大。

反清之日,郝尚久自稱新泰侯,改元永歷七年,勒令全城割辮裹網,改換回大明服飾,拘捕了普寧、澄海、揭陽、饒平等縣的知縣。

這麽一來,搞得廣州地區的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等手足無措,日子相當難過。

不過,潮州的西面惠州還在清軍的掌握之中,惠州的存在,割斷郝尚久與李定國聯合。

另外,潮州除了受到北面大埔、鎮平(今廣東蕉嶺縣)、程鄉(今廣東梅縣)等地清軍的包圍外,還受到來自東面福建漳州清軍的威脅。

面對這些困難,郝尚久並不害怕,因為,縱然不能和李定國會師,東面還有強大的鄭成功一軍與自己相策應。

舉事前,他就和李定國一樣,早早派密使聯合好鄭成功了。

只要鄭成功踐約遣主力西上,則郝、鄭、李三軍同時發力,收復全粵絕不是夢想。

然而,鄭成功遲遲按兵不動,這讓郝尚久日感憂懼,好不焦躁。

非但郝尚久焦躁,李定國也坐不住了,再一次寫信催請鄭成功出兵,信中說:“你如果還感念君王深厚的恩德、懷有父親被敵人扣押的仇恨,就應該以廣州為戰場,揚帆南下,收取半壁長城,成為中業的核心力量。否則中興大功告成之日,京觀勝紀,雲台香字,千載傳流,卻沒有國姓爺你在裏頭,那麽豈不辜負了先帝曾經的特殊眷顧?因為這又焉能說你順應時勢的發展呢?我殷切地期望著你能做出應有的貢獻,匆言,幸照。”

為什麽鄭成功遲遲不肯發兵?

其實這不能怪鄭成功,要怪就怪郝、李二人的相邀來得不是時候。

鄭成功現在正和清廷和談,而且在和談中獲利巨大,他借和談之機,已經福、興、泉、漳四府屬邑征籌得百萬糧餉,而且還有望像高麗、朝鮮一樣,以金、廈為基地,建成一國,自為國主呢。

所以,李定國雖能復興大明為己任,國姓爺鄭成功卻未必肯畢世為朱明之臣。

據《台灣外紀》記,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正月,鄭成功在海澄縣接見周全斌時,曾問以恢復進兵之策。周全斌回答道:“以目前大勢論,藩主如果志在勤王,必須先從廣西通過,到達貴州行在,和孫可望、李定國會師,將兩廣勢力連成一片,浩浩蕩蕩開出江西,從洞庭直取江南,這是上策。怎奈金聲桓、李成棟已經敗亡,廣州又被清軍占據,從廣東、廣西前往貴州的道路根本走不通,所以,這條上策已經作廢。現在能做的,就是堅守各島,上拒舟山,以擋北來之敵,下守南澳,以遏南來之侵。努力經營海上貿易,籌足糧餉。再舉兵攻占漳、泉二州,以該二州為基業。陸路由汀郡而進,水路從福、興而入,則整個福建都在掌握中了。”

鄭成功贊說:“此誠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