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雲南陷落(第2/4頁)

很多大臣子認為:“如今正是蜀中全盛之期,勛鎮如雲,而鞏昌王白文選的全師駐紮在遵義,與之遙相呼應,入蜀謀取中興,乃是萬全之策。”

而劉文秀在臨終前也曾考慮過這個問題,建議永歷帝,事若有急,可移駕蜀地,開荒屯練,“以十三家(指袁宗第、郝永忠等部)之兵出營陜、洛,庶也轉敗為功也。”

力持幸蜀之議的還有翰林院講官劉茞,他向永歷帝面奏:“如今雲南四面都是夷地,皇上如果流亡外國,文武軍吏一定不肯相從。如此一來,就算皇上奔馳得脫,避難於外國,但羽毛已失,最終不過坐斃異國瘴厲之鄉。依微臣看來,四川建昌近年來連獲豐收,糧草堆積如山。如果取道象嶺,直入嘉定,可在建昌養精蓄銳、等待時機,一旦敵軍兵勢猖逼嘉陽,我們從嘉定集募戰船、商船即可順流下重慶,抵夔關。夔東十三鎮勛臣聞聖駕到來,必定夾江上迎。乘此威靈,下搗荊襄之虛,唾手可得!”建議移蹕於蜀地建昌。

永歷首肯了這一方案,讓劉茞依據地圖細致標出移蹕路途,又派錦衣衛飛馬征詢李定國的意見——這時的李定國還在撤軍路上。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回到了昆明,他贊成移蹕建昌的,但卻有一個擔心:“這個時候移蹕建昌,就必然經過武定。但武定荒涼,就必須取道走賓州,以便於車駕取糧。”

永歷帝於是傳旨命戶部尚書龔彝、工部尚書王應龍備辦糧草,派廣昌侯高文貴扈駕,並預定於十五日啟程。

在撤離昆明前,李定國發出布告,通知城內外百姓躲避兵禍:“本藩在滇多年,與爾人民,情均父子,今國事顛危,朝廷移蹕,勢難同爾等偕行。恐清兵一至,殺掠淫汙,猝難逃避,爾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時,各速遠遁,毋致自誤!”

百姓從布告中才知道局勢危急,清兵不久即將入城,無不驚慌失措,城內外哭聲鼎沸,都在收拾東西逃命。

時秋糧已征收入庫,李定國同白文選商量,準備將這些糧食一股腦燒掉,以免資敵。

永歷帝卻以“恐清師至此無糧,徒苦我百姓”為理由,傳出旨意不要燒毀。

但永歷帝萬沒想到,正是自己這種婦人之仁害了自己。

要知道,貴州地瘠民貧,清軍沿途籌糧已極為困難,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食作為供應,他們很難在雲貴立足。正是因為留下這昆明的糧食未燒,結果供應了入滇清軍半年以上的食用。

十二月十五日,慶陽王馮雙禮、廣平伯陳建、武功伯王會、延安王(艾能奇)長子艾承業率部先行,向四川建昌轉移。

次日,永歷在百官扈從、諸將護衛下撤離昆明。

永歷帝離城時,竟然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攜老幼相追隨。

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進行轉移,行動速度必然遲緩。這是李定國早就預料到的,所以,他才在布告裏特別提醒“朝廷移蹕,勢難同爾等偕行”,命他們自行逃難,不要伴駕同行。

但在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無論是永歷帝還是李定國,都不忍心去驅散這些百姓,只好任由他們跟著。

就這樣,這支軍民混雜的隊伍,人數高達幾十萬,孩子哭,婦女喊,擁塞道路,日行不過三十余裏。

而這時清兵已逼近交水。

永歷帝一行好不容易走到碧雞關,路窄,人馬愈加擁擠,因饑餓與疾病,不少人跌倒在路上,哭聲震地。

永歷帝忍不住吩咐停車,站起身來,手扶黔國公沐天波,回頭眺望昆明宮闕,哽咽著聲音說:“朕還沒走遠,軍民已經困苦到了這個地步,因為朕一人而連累萬家百姓,還不如回昆明一死以謝社稷,免使生靈慘遭如此荼毒!”

沐天波也因此對移蹕建昌之舉產生了懷疑,因為,誰都知道,蜀道不但遠,而且難行,按照這種前進速度,什麽時候才能到達呀!

於是,他提出新的看法,說:“從迤西到緬甸,沿途都可以籌措到糧草,一旦走出邊境則荒遠無際,萬一韃子兵追勢放緩,我可以據玉龍關之險而扼守大理,仍不失做個大理王。”建議暫時逃往滇西永昌(雲南保山)。

大臣馬吉翔、李國泰等人紛紛贊成沐天波的意見。

金維新等一幹雲南籍的官員鄉土難離,內心到流離入蜀之舉非常抵觸,聽了沐天波之議,全都一邊倒地附和。

他們說:“堅走永昌,事不可為,則幸緬國;若可為,返滇更易。”

有人看李定國不置可否,就從旁危言聳聽地對李定國說:“四川境內各勛臣軍鎮林立,如今殿下你在新敗之余,投入袁宗第、郝永忠諸勛臣的地盤,能保證諸勛臣能聽殿下你的命令嗎?日後恢復了荊襄,能保皇上不再封郝永忠等人為親王與殿下同列並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