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朝遭受著沖擊(第4/11頁)

鴉片由藥品變成人們吸食的毒品,是源於明朝中後期葡萄牙人的到來。據記載,公元1557年,葡萄牙人開始以澳門為據點,向中國輸入鴉片。後來荷蘭人侵占了澎湖、台灣,將鴉片質量不斷升級,將罌粟汁熬成膏狀,教人們吸食,不多久便流傳到內地,遂開鴉片吸食之風。

對於鴉片的輸入,當時明朝政府采取收稅的方式進行管理,今天看來算是合法貿易,原因並不是明朝政府不知道鴉片的危害,而是當時鴉片的進口數量極少,吸食者多是官僚貴族。而這些人正是政策的掌握者和制定者,這也使得政府在制定針對鴉片的政策時,首要前提是可以滿足官僚階級的需求。據說萬歷皇帝可能就是鴉片吸食者。明朝時期由於鴉片還沒有嚴重到侵蝕國家機體的程度,政府對鴉片采取了寬容態度。

然而,明朝的統治者們一定想不到,他們對於鴉片來到自己國土上的縱容,會讓其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以致成為制造我們民族災難的淵源。

清朝建立初年,由於國家放開海禁政策,致使鴉片輸入量也隨之增多,而清朝政府同樣延續明朝的政策,不過針對鴉片的稅率有所提高。例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洋輸入的鴉片,每斤收稅銀三錢,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每斤鴉片要收稅銀五錢。

事實上,清朝建立後,隨著鴉片輸入數量的增多,政府並不只是依靠收稅管理鴉片,而那個時候鴉片的影響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從明朝後期開始的上層社會。隨著吸食鴉片階層的不斷擴大,首先認識到鴉片可能會造成嚴重危害的是志在“澄清四海”的雍正皇帝。目前有記載的第一次禁止鴉片的法令,是雍正七年(1729)所立。在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的遠見卓識,但市場的需求使得鴉片貿易絕不可能僅靠一紙詔令就可以禁止。

雖然在此後,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都曾經發布過禁煙命令,甚至制定了“興販鴉片者,枷號一月,發近邊充軍;私開煙館,擬絞監候,從杖一百,流三千裏”的嚴厲刑律。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鴉片通過非法的走私貿易,仍在不斷地流入中國。

如此看來,關於鴉片的流入與傳播,我們今日不能以清朝統治者的腐敗墮落為借口,而將罪過推到他們身上,須知現在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完全禁止毒品的傳播。要知道流通商品的趨利性,一旦達到社會需求的底線,便已不再是行政命令所能左右的。

從明朝後期到清朝前期,鴉片已經逐漸在中國形成市場購買力,這種購買力不僅僅是金錢上的保障,更有觀念上的認可。試看當時同樣屬於西方商品的咖啡、絲織等,遠不如鴉片受歡迎。這也使得英國人在不斷探尋使用何種商品開發中國市場後,終於下決心以國家力量,用鴉片轉變中英貿易逆差的局面。

英國資本主義的政權屬性,決定了他們對正常貿易的長期逆差,不可能被動接受,因為這與他們開拓東方市場、賺取更大財富的目的背道而馳。在道光十四年(1834)之前,英國人一直通過東印度公司開展對華貿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國東印度公司占有了印度鴉片煙產地孟加拉後,便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在東印度公司的大力推動下,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輸入量不斷增加。從乾隆五十一年(1786)並不起眼的兩千箱,到1838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兩年的四萬零二百箱,英國人一直充當著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大戶。

鴉片貿易雖然讓東印度公司以及英國政府賺取了暴利,但卻給中國人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隨著鴉片輸入量的增多,中國的對外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道光皇帝即位的第十個年頭,英國輸入中國商品總額為兩千一百多萬元,其中鴉片貿易就占去一千二百多萬元。中國輸入英國商品總額為一千三百多萬元,雙方貿易逆差達到將近一千萬元。可以說英國完全是通過向中國輸入鴉片改變逆差局面的,如果除去鴉片,以正當貿易商品來算,中國仍然保持著出超。

當然,如果從社會風氣角度來看,當時中國付出的代價遠不是可以拿經濟價值估量的。據統計,僅就道光十五年(1835)這一年來看,全國吸食鴉片的人數已經達到二百萬人,吸食者幾乎遍布社會各個階層,上至官僚士紳,下至工商優隸,甚至婦女、出家人都有吸食鴉片的。市井間大量的煙具不斷販賣,波及的地區從沿海城市到鄉村僻壤之間,甚至連新疆、青海等邊遠省份也有人吸食。由於吸食鴉片成癮的人身體日漸衰弱,以致喪失勞動力,使國民素質受到嚴重摧殘。

對此馬克思曾引用英國人馬爾定的話,評價過當時中國鴉片流行的危險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