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易水年年流不盡 荊卿代代名不消

從古至今,對荊軻的解讀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俠義英雄。從戰國末年直至司馬遷寫作《史記二刺客列傳》,荊軻始終被視為一位俠義英雄、千古義士。看看歷代詠嘆荊軻的詩篇就可明白。“其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陶淵明),“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白雲上人英),這些詩句都高度贊頌了荊軻的俠義精神。

荊軻曾經漫遊邯鄲,與一個叫魯句踐的遊戲,發生爭執。魯句踐發怒,大聲呵斥他,荊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嘿而逃去),之後不再見面。荊軻刺殺秦王的消息後來傳至魯句踐那裏,魯句踐深感後悔。這件小事,說明荊軻不好沖動,而是一個辦事沉著冷靜的人。荊軻不是一個憤青,也不是殉國志士,是一位俠義英雄,所以,他刺秦王絕非一時沖動。因此,中國歷史上對荊軻的評價較多地是從道德角度肯定了荊軻的俠義精神。

第二種觀點:愚蠢之人,匹夫一個。這一觀點最先提出者是漢人揚雄,發揮其觀點者是司馬光:“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揚雄認為荊坷不能算是一個義士,以君子的眼光來看,不過是個強盜罷了(荊軻,君子盜諸)。司馬光進一步認為,荊軻就為了報答太子丹一個人的豢養之恩(“豢養”二字讓人黯然神傷),不顧家族無數條性命,企圖用一把小刀就能使秦國衰落、燕國強盛起來,明擺著就是一個傻瓜。朱熹也認為荊軻只不過是一介匹夫,其勇、其事何足掛齒,不值一談(柯匹夫之勇,其事不足道)。

所以,荊軻之舉絕不是“義”士,而是一位愚蠢之輩。

第三種觀點:雇傭者。這是今人提出的。荊軻刺秦王並不是為了天下蒼生,他只是受雇傭者,因為他欠太子丹太多,太子丹通過各種手段拉攏、收買荊軻,最後荊軻以命相還,充當了職業雇傭殺手。

第四種觀點:反動派。中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秦始皇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因此,秦始皇的作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名副其實的時勢英雄。

因此荊軻刺秦王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荊軻刺秦王是自不量力的蛙臂當車。他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為他刺殺的是秦始皇,是秦始皇成就了荊軻的盛名,這是荊軻的幸運。荊軻是最幸運的刺客,但並不是最偉大的刺客。因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荊軻是反動派。刺客以為殺掉某個人就可以改變歷史走向或改變兩個集團軍力量的對比,這是不可能的。刺殺最多能做到的是延緩六國的覆滅,但絕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

元人郝經《詠荊軻》詩說:“縱使殺一秦,寧無一秦生。”講得非常有道理。因為,即使荊軻刺殺了秦王嬴政,秦國還會推舉出一位新的繼位者,新國君憑借秦國的優勢照樣可以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這一派認為,“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不可取。這個信條的唯一標準就是有恩於己或信任自己,但是,這種犧牲是否值得,是否是正義之舉,刺客們對此都缺乏理性分析。

所以,荊軻代表了一股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死硬派的垂死掙紮。

一個荊軻,各自表述。

在解讀荊軻這位歷史人物時,我們不能不提當代兩部電影:張藝謀的《英雄》與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兩位著名導演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了兩千多年前荊軻刺秦王的事件。

張藝謀的《英雄》套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框架,但是,其中的刺客連名字都不叫荊軻。

殘劍、飛雪、如月三人曾聯合起來刺殺秦王,但以失敗身亡而告終。最後只有無名獲得了秦王的信任,得以打入秦宮內部。無名怎樣獲得秦王的信任呢?無名練就了“十步一殺”的獨門武功,這種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內迅速置對方於死地。無名殺死了著名刺客長空、殘劍、飛雪,獲得了接近嬴政十步的機會。但就在無名接近秦王決定下手時,卻改變了主意。因為他發現,自己試圖刺殺的秦王嬴政其實也是一位“英雄”;因為,嬴政要統一天下,給百姓帶來和平。

在《英雄》中,張藝謀借殘劍之口說,我們不能再刺秦王了,因為刺了秦王,天下會更亂,受苦的還是百姓。不如讓秦王順利地滅了六國,天下從此就太平了,人民也就安居樂業了。

所以,在《英雄》這部電影中,英雄必須是和平的代言人。只有追求和平的人,只有為和平而戰而死的人,才能算得上英雄。無名為趙人安寧想刺殺秦王,是英雄;殘劍為“天下”太平不殺秦王,也是英雄。他們的行為取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和平。長空舍身保無名,是英雄,殘劍不殺秦王,使其取“天下”之大義,是英雄;秦王臨危不懼、“刺客”當前識英雄,是英雄;無名不計個人恩怨、不計趙國一國的得失,著眼整個天下的太平,留得英雄秦王,性命,成就天下大同偉業,自己卻背負“刺客”罵名,走完萬箭穿心的生命旅途,是天大的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