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合縱連橫(第2/5頁)

在秦國沒被接納的蘇秦又來到趙國,趙國國君這時候正用他弟弟為相,這位趙相也不欣賞蘇秦的主張。就這樣,蘇秦只好離開趙國來到燕國,這是他尋找工作的第四站了。

見到燕國國君,蘇秦先誇燕國的富有,再誇燕國的軍隊:“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結論是:“此所謂天府者也。”然後接著談到,燕國富庶是因為連年太平,燕國連年太平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方,擋住了秦軍的進攻之路(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如果沒有趙國作為屏障,燕國早就深受秦國之害了。所以,對於燕國來說,和趙國處好關系遠比和秦國處好關系重要得多。如果趙國攻打燕國,發出號令不出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進駐東垣了,再不出四五天,大軍就能直抵燕國都城。秦國攻打趙國是在千裏以外作戰,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裏以內作戰,現在貴國不擔心百裏以內的禍患,而去關注午裏之外的戰事,這是策略上的重大失誤啊,還有比這更嚴重的事情嗎(夫不憂百裏之患而重千裏之外,計無過於此者)?因此燕國必須和趙國聯合抗秦,燕國才能平安。蘇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燕國與趙國聯合,整個六國結為一個聯盟(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天下為一”,就是蘇秦針對當時天下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而提出來的六國的生存策略。這也是秦惠文君即位之後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蘇秦提出來的這個方法,叫“合縱”。“合”,就是聯合;“縱”,指南北,當時六國從燕至楚,是從北至南。“合縱”,就是六國南北聯合共同對付秦國,所以也叫“合眾弱以攻一強”。但說“攻一強”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合眾弱以抗一強”,是聯合六國應對強秦,而不是進攻秦國。

燕國國君對蘇秦的這個主張非常感興趣,但是,燕國國君非常現實。他指出,燕國是個小國弱國,西邊是強大的趙國,南面是強大的齊國。你說得很動聽,但是,燕國參加合縱,是為了保證燕國的安全(合縱以安燕),所以,必須讓趙、齊兩國不侵犯燕國。只要能保證這一條,我願意舉國參加。於是,出重金資助蘇秦。這是蘇秦得到的第一筆創業基金。

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原來討厭蘇秦的趙相已經死了,於是,蘇秦對趙國國君說:當國君的最大任務是“安民無事”,而要“安民”,最重要的是“擇交”,就是要選準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選不準,百姓就不安寧。對趙國來說,西邊是強秦,東邊是強齊。如果趙國把齊、秦都當作敵人,民不能安。而不論是依靠齊國攻秦,還是依靠秦國攻齊,民也都不能安。

秦國在六國中最擔心的是趙國,但是,秦國卻不敢集中軍力攻打趙國,因為秦國擔心出戰後韓國,魏國切斷它的後路,所以,韓國、魏國是趙國南部的屏障。韓國、魏國和秦國接壤,又沒有天然的山河作屏障,一旦受到秦國的蠶食、很容易讓秦國打到國都。所以,韓、魏如果不能對抗秦國,一定會成為秦國的附庸(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秦國要是不受韓國、魏國的牽制,一定會將趙國定為頭號敵人。

蘇秦又說:看看天下的地圖,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六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如果六國結合成一個整體(六國為一),全力以赴對抗秦國,一定可以打敗秦國。而現在卻相反,主張和秦國友好的人,都勸說六國國君向秦國進貢,事奉秦國(今西面而事之)。我的主張是:讓六國結為盟友,一致對抗秦國(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讓六國的將相白馬盟誓:秦國若進攻六國中任何一國,其他五國都要派出精銳之師聯合作戰;諸侯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有權聯合討伐它(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趙王聽了蘇秦這一番頗為新穎的意見之後,立即表示同意,而且也給了蘇秦一筆重金。蘇秦得到了第二筆創業基金。

蘇秦對趙國國君所說的,正是當時六國對付強秦合縱之術的完整表述。

燕國是一個弱小之國,趙國是當時的強國之一,所以,趙國投的這一贊成票對蘇秦完成合縱非常重要。

蘇秦的下一站是韓國。

蘇秦對韓國國君講了兩個問題。

一是講利害。韓國若向秦國讓步,秦國一定會索要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成臯,韓國如果把這兩個軍事重鎮給了秦國,明年秦國又會來要求割地。如果你繼續割地,你很快就會發現無地可割;如果你不給秦國,秦國一定很惱火,那等於是“棄前功而受後禍”,前功盡棄啊。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秦國的欲望是沒有窮盡的;以你有限的土地,去填補秦國無休無止的欲壑,結果必然是“不戰而地已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