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家分晉(第4/4頁)

《國語·晉語九》記載:當年知宣子要立知瑤(知伯)為繼承人的時候,知果就出面反對,認為知瑤不如知宵。知宣子認為知宵太狠。知果說,知宵只是狠在臉上,知瑤是狠在心中;面狠不會危及國家,心狠卻會危及國家。知瑤的優點非常明顯:胡須漂亮,身材魁偉,善於駕車,能言善辯,性格堅毅,等等。缺點只有一條:沒有仁愛。知瑤用他的優長和別人比,肯定比他人強,但是,僅僅一條不仁愛就足以毀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瑤,知氏肯定會不得善終。但是,知宣子聽不進去知果的意見,仍然將家族交到知瑤的手上,埋下日後知氏亡族的種子。

第二,韓魏智鬥得法。韓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開始就不和知氏公開對抗,而是服從知氏,造成知氏強大的假象。韓康子的做派是忍讓,同時也是縱容。忍讓讓知伯更加狂妄,縱容使知伯更加驕橫。知伯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由韓康子保全力量、最後一擊造成的。如果韓康子一開始就和知伯較上了勁,不給知伯土地,韓康子必然要和知伯開戰。這樣,憑借韓康子的力量,絕對不是知伯的對手,最終失敗的絕對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韓康子的啟示卞也采取了忍讓的做法。韓、魏兩家的忍讓促使知伯更加瘋狂,更加驕橫,最終導致全族被滅。

知伯是引火燒身,韓康子是將火引向他人。最終韓、趙、魏三家中力量最強的趙氏挑起了與知伯一決雌雄的晉陽之戰,結果是最後時刻,三家聯合滅掉知氏。

第三,趙襄子智勇雙全。晉陽之戰能持續三年,趙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趙襄子集一個卿族的力量對付以知伯為首的三個卿族的力量,堅持了三年,的確不易。

首先是根據地選擇準確。趙襄子得知三個卿族的聯兵將要攻打自己時,首先做的就是選好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在選擇晉陽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薦另外兩座城池,一是長子,二是邯鄲。長子城墻完整堅固,邯鄲倉儲充足,但是,趙襄子全部加以拒絕。為什麽呢?趙襄子認為長子的城墻確實堅固,但是,它是在耗盡民力的基礎上修建的(民罷力以完之),這種城防再堅固也不適合作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因為趙氏在這裏失去了民心。邯鄲城倉儲確實充足,但是,趙襄子認為這座城的倉儲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來的(浚民之膏澤以實之),趙氏在這裏同樣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晉陽。為什麽選擇晉陽?因為晉陽主官為政寬厚,民心向著趙氏(民必和矣)。趙襄子選擇長期抗戰的根據地主要看民心,說明趙襄子頭腦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備戰。趙襄子到了晉陽,視察城墻,準備兵器,做好了一切準備。當晉陽被知伯決開晉水淹城以後,趙襄子仍然堅持到了最後。

再次是善於用人。整個晉陽保衛戰,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發揮了巨大作用。備戰之時,提出箭頭、箭杆用料的是他,趙襄子最後就要堅持不住之時又是他提出面見韓、魏兩大卿族的首領。特別是面見韓康子、魏宣子之時,張孟談剖析了趙氏和韓、魏兩家唇亡齒寒的相依關系。這種利害剖析,深深打動了韓康子和魏宣子,使韓、魏兩族在趙氏即將敗亡的前夜,臨陣倒戈,消滅了知伯。這場充滿戲劇性的鬥爭,張孟談是集編劇、導演、演員三種角色於一身。計劃是他向趙襄子提出來的,夜間出城,面見韓康子、魏宣子,痛陳利害,聯合兩大卿族,也是他策劃、執行的。趙襄子的高明在於他發現了張孟談並重用他。張孟談大膽提出聯合韓、魏兩族時,趙襄子積極支持;張孟談與韓、魏兩族定下共滅知伯的方案後,趙襄子也全力執行。這樣,才保證了趙襄子堅守晉陽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將潰敗之時能夠反敗為勝,聯合韓、魏兩家消滅知伯。

正是有了趙襄子的三年抗戰,有了趙襄子聯合韓、魏共滅知伯的計劃,才使知伯功敗垂成,才使晉國的歷史得以重新改寫。四卿執政變成了三家分晉,秦國東擴道路上最大最強的晉國分裂了。

如果知伯滅趙成功,那麽,韓、魏兩家絕難自保,最終晉國將成為知氏一卿之國,這樣,也許晉國就不會分裂為三了。如果晉國不一分為三,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還能實現嗎?當然,這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假設。

無論如何,韓、趙、魏三家最終滅了知氏,奠定了五十年之後韓國的誕生。那麽,新興的韓國最後怎麽會被秦始皇第一個滅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