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趙國之亡(第2/5頁)

趙王遷聽說之後,便派人接替李牧,李牧不受命。趙王乘李牧不備,秘密逮捕了李牧,將他處死,還撤了司馬尚的軍職(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三個月之後,王翦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將,俘虜了趙王遷。

最後只有趙王遷的太子趙嘉逃到代地,自稱代王,持續了七年之久。公元前222年,秦軍攻取代地,俘虜了趙王嘉。

昏庸信讒斬將敗兵 主次不明割地求和

趙國自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28年滅亡,歷經了一百七十余年,它曾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等交界之地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趙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後世傳誦頗廣的故事,如“竊符救趙”、“完璧歸趙”、“毛遂自薦”等,趙國為戰國時代的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趙國除了燦爛的文化,還有一點是後人最為稱頌的,就是趙國軍民的積極抗戰,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唯獨趙國是最能打也是打得最為慘烈的國家。但是歷史沒有選擇趙國,這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之外,還存在哪些因素呢?

趙國滅亡有四大因素:用人失誤、政治腐敗、主次不分、疆域銳減。

先說用人失誤。

趙國人才濟濟,遠非他國可比。但是,趙國的國君從趙孝成王開始,重用的人多是公族貴戚。比如說長平之戰,這是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大決戰,然而,在這場生死大決戰之前,趙孝成王找誰謀劃?一個是平陽君趙豹(趙惠文王的舅父),一個是平原君趙勝(趙惠文王之弟),全是公族貴戚。廉頗等一批名將,藺相如等一批名臣,全不在決策人之列。趙豹主張不要上黨郡,趙勝主張接收上黨郡。雖然兩人主張不同,但是,他倆都沒有意識到接受上黨郡將引發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生死大決戰。這兩位參與決策的人都沒有把大決戰這一點給趙孝成王講清楚:趙孝成王既想要地,又無充分思想準備要打硬戰、惡戰,最終一敗塗地,元氣大傷。

趙遷繼位之時趙國已處於亡國前夜了,但是,趙遷還是聽信讒言,殺了支撐趙國半壁江山的名將李牧。這是自毀長城啊!三個月之後,趙王遷被俘。雖然李牧就算不被殺,是否能支撐趙國這盤殘局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殺了名將李牧,趙國一定滅亡。因為,李牧至少還能讓趙國堅持下去,不至於三月亡國。趙王遷死到臨頭還冤殺名將,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最後也滿懷憤慨地寫道:“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謬哉!”

第二,政治腐敗。

趙國政治腐敗成風。我們看看郭開這個人即可知趙國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郭開是趙國大臣,囿於文獻的缺失,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知曉郭開曾擔任的職務,但是,郭開對趙國最後的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之說,秦、趙兩國各占兩位。趙國的兩位名將是廉頗和季牧。李牧死於郭開之口,原因是郭開受秦重金賄賂,誣陷李牧。廉頗也毀於郭開之口,但並非受秦反間之計一事。

趙孝成主錯誤地撤廉頗而用趙括,使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兵。長卑之戰以後,趙孝成王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廉頗的重要,讓廉頗再次領兵,廉頗不負王命,屢屢為趙立下戰功。

趙孝成王死後,繼任的趙悼襄爭王又不信任廉頗了,派樂乘代替廉頗為將。廉頗不服氣,一怒之下,打跑了樂乘,這樣,廉頗在趙國就待不下去了、逃到魏都天梁(今河南開封)。

廉頗到魏國後,魏王長期不信任他,廉頗自己也很想回趙國再次帶兵。

趙悼襄王此時也感到用樂乘代替廉頗做得有些過分,想重新起用廉頗,但又不知道廉頗近來的身體狀況如何。於是,趙悼襄王派使者丟魏國著望廉頗。郭開作為趙國重臣,率先得知了這個消息。他對出一使魏國的趙使行賄,讓他設法阻止廉頗回國。使者在魏國見到了廉頗,看到廉頗飯量很大,還能披甲上馬,身體極好。但是,這位使者由於收了郭開的重禮,回來對趙王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是飯量很大,不過我在那兒坐了一會兒,他去了多次廁所。趙王聽了使者的話,認為廉頗真的老了,使不再考慮起用廉頗(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郭開是趙國重臣,自然知道廉頗對趙國非常重要。但是,他嫉賢妒能,不容廉頗,不惜以重金賄賂趙國使者,毀掉了趙國一員虎將。後來,楚國聽說廉頗閑居在魏國,便派人暗中將廉頗接到楚國。廉頗雖然在楚國當了將軍,但是,並沒有立過什麽戰功;還總是念念叨叨地說,我喜歡用趙兵。最終廉頗客死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