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趙國之亡(第3/5頁)

廉頗是趙國名將,屢立戰功。長平之戰為秦反間計所害,長平之戰後,廉頗又率兵對付趁火打劫的燕國,大敗燕軍。就是這麽一位德高望重、屢立戰功的名將,在趙國竟然待不下去。除了秦國反間之外,趙王身邊的重臣也進讒言陷害他。郭開之口勝過秦人雄兵,三寸之舌勝過百萬秦軍,廉頗沒有死在秦軍刀下,卻毀於郭開口中。趙國的政壇黑暗到了這種程度,除了亡國還有什麽路可走?

在趙國的歷史上,不乏大將、名將,可惜的是,這些名將的結局都非常慘,李牧被殺,廉頗最後客死他鄉,政治的腐敗加快了趙國滅亡的腳步。唐朝末年的周曇曾有詩雲:“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雖然,廉頗回國、李牧不死最終不一定會阻止趙國的滅亡,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延遲秦軍東擴的速度。

第三,主次不分。

趙國不僅面臨著秦國巨大的軍事壓力,同時還不斷遭受北面燕國的騷擾。燕國是一弱國,實力遠遠比不上趙國。但是,在趙國的亡國過程中,燕國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燕、趙兩國本來是唇齒相依的關系,趙國為燕國阻擋了秦軍的進攻,僅此而言,燕國應當幫助趙國,抵擋秦軍,但事實並非如此。

邯鄲之戰尚未結束,趙國的武垣令傅豹等人率領該地原燕國百姓叛逃到了燕國,為趙、燕兩國關系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趙孝成王十年(前256),秦派兵進攻趙國,攻占趙國二十多個縣,殺死九萬趙軍。趙派樂乘等率兵進攻秦信梁軍,打敗秦軍。此時的燕國非但不幫趙國抗秦,反而趁秦、趙大戰之機,攻占了趙國昌城(今河北冀州),這進一步激化了燕、趙矛盾。

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王派丞相栗腹出使趙國,送了五百金的重禮給趙王。但是,這個栗腹一回到燕國,馬上向燕王報告,趙國的壯年人都死在長平了,未成年人還沒有長大,可以趁此機會討伐趙國。

燕王召見重臣樂間,詢問他的看法。樂問回答,趙國是一個四面都需要應敵的國家,因此,這種國家的應戰能力超強,不能打。燕王又問,以眾伐寡,用二打一的辦法攻打也不行嗎?樂間肯定地回答,不行。燕王賭氣地說,那我用五倍的兵力去伐趙,行不行?樂間還是堅定地回答,肯定不行。燕王一聽,勃然大怒。大臣們一看燕王震怒,便齊聲附和燕王(王召昌國君樂間而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眾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為可)。面對失去理智的燕王,樂間不再說話。

於是,燕王派出兩路大軍、兩千輛戰車。一路以栗腹為帥,進攻鄗(今河北高邑);一路由卿秦為將,攻打代(今河北蔚縣)。趙國兵分兩路、一路由廉頗率領,迎戰栗腹;一路由樂乘任主帥,迎擊卿秦。結果,趙軍大敗燕軍,殺了挑起這場戰事的燕國丞相栗腹,俘虜了卿秦、樂間。

燕國本應幫助趙國對抗秦國,這樣,趙國就會成為一道屏障,保護燕國不受秦國兵燹之災。但是,燕王鼠目寸光,只圖眼前利益。自以為趙國長平之敗以後,兵力大損,想趁秦火打劫,結果,損兵折將。

這時趙孝成王在做什麽呢?

他導演的長平之戰幾乎毀掉了趙國,因此,趙孝成王應當深知趙國的勁敵是秦而不是燕。但是,趙孝成王也像燕王一樣,不識大體。打敗燕國之後本應當立即修補趙、燕關系,全力對付秦國,趙孝成王反倒得理了,在其後的兩年中,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燕國。趁燕國戰敗之機,連續三年兵伐燕國:趙孝成王十六年(前250),趙國派廉頗伐燕;十七年,再伐燕國,包圍了燕國國都;十八年,協助魏國攻燕。

秦國當然不會放過這麽好的一個抓會。秦趁趙、燕兩國大戰之機,出兵伐趙,首先是攻占晉陽(今山西太原),接著攻古榆次(今山西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晉陽是趙國早期的都城,戰略意義十分重要。晉陽被占,趙國在山西的門戶洞開,秦軍可以輕松地從西邊進攻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的被占,則讓趙國大片土地落入秦國手中。直到此時,趙孝成王才醒悟過來。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趙、燕兩國議和,雙方交換土地,燕、趙矛盾得以緩解。

趙孝成王主次不分,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之後,並沒有對內休養生息,對夕曠交朋友。對燕國的趁火打劫進行必要的打擊是必須的,但是,在教訓了燕國之後,應當適可而止,不應當和燕國又打了四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