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趙國之亡(第4/5頁)

燕國確實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識大體,但是,趙孝成王應當明白趙國的大敵是秦而不是燕,趙國的主要矛盾是秦、趙矛盾而不是燕、趙矛盾。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應當全力應對秦國隨時可能發動的新進攻。結果,卻放過主要敵人秦國,舉全國之力打擊了團結對象燕國。抓住比趙國還弱的燕國窮追猛打,不但失去了一個盟友。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且放松了對秦國的戒備,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豈不失之大矣?最終的後果是兵力進一步消耗,國土進一步喪失,亡國之日加速到來。

第四;疆域銳減。

趙孝成王時期趙國的疆域快速減少。國土是國之根本,失去國土,國家必然滅亡。為什麽趙孝成王時期趙國的國土快速減少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被秦攻占,二是封地給人。

先說秦國攻略趙地,這是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國土快速流失的主因。長平之戰以後,秦軍攻取了趙國的武安、太原,趙國在西部、南部喪失了大片國土。前文講過,秦國趁燕、趙大戰之機,攻占了原趙都普陽,占領了趙國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第二年又攻占了整個上黨郡,設置了太原郡。趙國在西部的土地大都喪失。

再說趙國以地封人。趙孝成王面臨秦國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封地給他人,以救趙之急。這種分封有兩種情況:一是討好秦國,二是封給有功之士。前者如趙孝成王十七年呂不韋被秦封為文信侯,權勢熏夭。趙國為了討好呂不韋,主動把趙國的河間封給呂不韋。這種做法短期內確實使呂不韋非常高興,但是,這種賣地求和的短視之舉只能加速趙國衰弱的進程。後者如封信陵君。邯鄲之戰以後,為了報答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孝成王把趙國重鎮郁(今河北高邑)送給信陵君為湯沐邑(收取賦稅的私邑)。

如果說趙國的這兩種失地,屬於特殊情況,雖不可取,亦屬無奈之舉。但是,趙國拿土地換取他國將領則顯得非常荒唐,毫無可取之處。

趙孝成王元年,燕國大舉進攻趙國。趙孝成王竟然拿出趙國士兵浴血奮戰奪得的濟東三城,送給曾經大敗過燕軍的齊將田單,讓他率兵攻燕。濟東三城包括五十七座城邑,這等於把趙國士兵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國土拱手送給了齊國。

這件事受到了趙國大將趙奢的嚴厲指責。趙奢找到主拿趙國國政的平原君,質問他:趙國拿出“覆軍殺將”奪得的五十七邑送給齊國,只為了得到一個田單,值不值?難道趙國真的就沒有人了(國奚無人甚也)?為什麽不讓我趙奢領兵?我趙奢曾經因犯罪在燕國待過,燕國也曾任命我擔任過上谷(今北京懷柔)郡守。燕國的地形,我熟得很。百天之內我趙奢就可以把燕國擺平,如果用田單,他還沒有把部隊集合起來呢(且君奚不將奢也?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內,天下之兵未聚,奢已舉燕矣)。

面對趙奢的質疑、平原君無話可說,只好敷衍道:將軍不要計較了,這事我已經和趙王說過了,趙王也已經答應了,將軍不要再說什麽了(將軍釋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以聽仆也,將軍無言已)。趙奢說:您做得太過分了。您之所以以大量土地換取田單,就是因為田單為齊將,齊、燕兩國有世仇。我倒不這樣看,如果田單笨,他根本就打不過燕軍;如果田單聰明,他絕不會率趙軍和燕國交戰。二者必取其一,田單是齊國大將,他怎麽會讓趙國做大做強?如果趙國強大了,齊國還能稱霸嗎?田單率領趙國的軍隊一定會打消耗戰,把燕、趙兩國都拖得精疲力竭,他才率兵回來。

平原君無話可說,但固執不改,田單後來的作為完全在趙奢的預料之中。

田單曾經用火牛陣大敗燕軍,但這並不等於只有田單才能打敗燕國。趙國此時有廉頗、趙奢等一批名將,趙孝成王一概不用,偏偏用趙國將士浴血奮戰得來的土地換一個不可能為趙國盡心盡力的齊將田單,如果不是趙孝成王腦子進水了,他可能這樣做嗎?

此事又牽涉平原君。平原君在邯鄲之戰的危急關頭,求助信陵君,出訪楚國,請來救兵,又散家財以助戰,確實發揮了不少作用。但是,在這件事情上,平原君的做法很不明智,出如此高價去請齊國的田單這個餿主意他也想得出來。趙奢問到他頭上,他雖無話可說但仍然不願承認錯誤,反而以趙孝成王已經答應為由,請趙奢不要再管。改口所失去的無非是面子,但是趙國土地這個“裏子”可是保住了。現在,只顧面子,不要“裏子”,豈非糊塗蟲?

以上我們講了趙國滅亡的四大原因:用人失誤、政治腐敗、主次不分、疆域銳減。四大原因匯聚在一起,趙國強盛時的“太行為城漳為池,叢台歌吹青雲聳”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其實這四大原因可以歸結為一條——昏君庸主,因為這四大原因都和趙國君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