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啤酒館暴動(第3/9頁)

最後,希特勒又呼籲聽眾關注一下比較敏感的當地問題:“在一個自由的德國,也為自治的巴伐利亞留有一席之地。有一點我可以對你們講清楚:今晚開始德國革命,不然明天拂曉我們全都會死去!”10

現場聽眾群情激昂。僅僅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希特勒的雄辯演講就贏得慕尼黑現場大部精英人士的支持,其中包括剛才還不以為然地稱他為“不成熟的領袖”的那些人士。“這是一次出類拔萃的演講”,當時在現場的歷史學家卡爾·亞歷山大·馮·米勒這樣寫道。“他僅僅說了幾句話就使在場的聽眾改變了立場傾向,就好像把手套翻了個裏朝外。希特勒離開大廳時,在場的聽眾一致贊同地對卡爾說,如果他參加希特勒的政變活動,就會獲得每一個人的支持。”11

似乎故意晚到一樣,就在這時,列日之戰和坦能堡之戰的雄獅魯登道夫走進了大廳。隨即人群中爆發出陣陣呼喊聲:“注意啦!”“嗨爾!”盡管身穿便服,可誰都能認得出這位身姿筆挺的將軍。他僅僅一露面,大家便都情不自禁地起身表示敬意。魯登道夫穿過人群邁步向側廳走去時,仿佛擁有光榮歷史的正義德國已經鐵定贊同這次暴動事件。

希特勒跟隨魯登道夫來到了側廳。卡爾、洛索和塞瑟爾剛才聽到了熱烈歡呼聲,心裏明白了現場聽眾的立場傾向。他們還在猶豫不定。魯登道夫對執政三雄說道:“我和你們一樣對發生的事情感到吃驚。”12實情可能並非如此,但是魯登道夫顯然感到必須面對已經出現的新的事實。“木已成舟”,他說道,“重要的是祖國和種族主義事業。我只能奉勸你們和我們一起投身於這個事業中去。”

魯登道夫兩眼直視他那位德國將軍同仁,然後說道:“好吧,洛索,讓我們一起幹吧。”洛索似乎覺得必須服從德國在世的最偉大軍人發出的命令。洛索眼含熱淚,哢嚓一下打了個立正,說道:“閣下的意願就是我應該服從的命令。”13隨即他們兩人相互握了握手。塞瑟爾只是一名上尉,沒有選擇的余地。他也握了握魯登道夫的手,這是典型的默認方式。

只有卡爾還堅持自己的立場。希特勒又催道:“事情已經做了,沒有回頭路可走了。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外面的人群會“把你扛在肩上”,14希特勒最後這樣開導卡爾說。這位含糊其辭的執政官終於找到了一個接受希特勒所委派的巴伐利亞執政官職位的途徑:“先生們,到最後我們都是君主主義者。我接受(領導巴伐利亞的)執政官職位,為(已被廢黜但有可能復位的)國王效力。”

從希特勒的情緒和表情看上去,他已由焦躁不安的革命者變成了興高采烈的學校男生。他堅持說他們要把最新建立的聯合團結關系帶到公共舞台上去。有位現場目擊者說,希特勒返回大廳時,“面帶喜色”。顯然,希特勒已經贏下第一個回合。

但是只獲得這樣的勝利還不夠。希特勒需要將他的行動置於一定的歷史情境當中,在更大的時間框架內體現其訴求,證明其意義。希特勒對現場聽眾慷慨陳詞道:“今晚我要實現五年前的今天我所做出的承諾——那時我躺在一所陸軍醫院裏,雙目失明,受傷致殘,長期不得安寧,也從未放棄。那時我就決心要一直堅持到‘(1918年)十一月罪犯’們被推翻,堅持到德國人民在當今多難德國的廢墟上再次崛起,懷著民族崇高自豪感和巨大力量,懷著自由和歡樂。阿門!”

希特勒的話語再次博得暴風般的歡呼聲,盡管這只是希特勒篡改歷史的一個絕妙例證。使他暫時失明的毒氣襲擊從未使他受傷致殘,此後他再也沒講過這樣的話。大多數歷史學家對於希特勒自稱發誓要逆轉不久前剛爆發的那場革命進程一事持有懷疑態度。他更有可能是在宣揚他已為自己編造好的一種神話。但是在市民啤酒館中,當時無人知曉這一點。

魯登道夫也幫著鼓動煽情,聲稱“深為當前這一重大事件所感動”,並準備再次披掛上陣,為國盡忠。“今天我們冒著最大的風險。……此時此刻是德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15魯登道夫後來回憶說,他當時“幾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其他人也以似乎是誠摯的態度做了簡短發言,堅定表示要投身於這項新事業。他們彼此深切凝視著對方的眼睛,似乎懷著真摯的情感相互握手。希特勒顯然深受感動,把自己的左手放在了他們握在一起的右手上。有些現場目擊者將此情況比作16世紀促成建立瑞士聯邦的手搭手的“呂特利誓言”(Rütlischwur)。淚水灑在了舞台上,也撒在了人群中。最後,現場的所有人齊聲高唱“德國國歌”——《德意志高於一切》(Deutschlandüber Alles)。據歷史學家米勒回憶,當時在場的許多人“激動得根本無法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