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甘陜之戰:攻心勝於攻城(第3/6頁)

就像一個高明的拳師,運足了內氣,繃緊了外功,一身內外功夫卻得不到發揮,常遇春也夠郁悶的!

明軍不戰而下鹿台,奉元也就近在眼前了,可是,此刻的常遇春沒有理睬奉元,而是立即率部向鳳翔出動,那裏有甘陜元軍的主力李思齊,據說這家夥也能打幾場硬仗,甚至能與王保保掰掰手腕,這回應該力氣有處使了吧?

至於奉元,早在鹿台未下之時,大將軍徐達就做了兩手準備:遣都督僉事郭興率輕騎繞過了鹿台,直搗奉元,自己也率大軍隨後跟進,接連渡過涇水與渭水,大軍至三陵坡,關中父老數千人已經羔羊美酒迎漢軍,城內沒有了蒙古兵,於是,奉元路就此不戰而下。

徐達勒兵城外,僅僅派了左丞周凱入城撫慰城中居民百姓,第二天,經過刻意整頓的大明部隊整齊列隊入城,軍威凜然,刀槍瓦亮,將士們俱身著百姓們百年未見的大漢甲胄!此刻,凡是漢人,誰能不熱淚盈眶?

從此,被命名百年的奉元路恢復為了西安府,大明首任知府夏德,留守主將耿炳文。

不管“解放大軍”怎麽樣,百姓們要的是實惠,是民生。這方面,大明西征部隊做得比百姓預料的還要出色:耿炳文奉令出動部隊,在西安修築涇陽洪渠堰堤十萬一千余丈,居民解除了洪水威脅,田地得到了灌溉,出行水路也就此便利了許多。

軍隊善待人民,人民自然也回報軍隊,徐達大軍繼續西去之前,僅僅西安府一地,便供應軍糧五千余石,使大明西征大軍戰不乏食。須知:此時的關中地區正逢大饑之年,是人民從牙縫裏節省出來的糧食啊!

至於是否明朝官吏強行征集軍糧?基層幹部是絕對不敢的,沒有皇帝朱元璋的明文,任何人也是不敢向百姓額外索取一分的。

後世的陳毅元帥有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這種現象,看來在六百年前的民族戰爭中就得到了體現。

49

其實,當時的陜西行省,元廷還是有個名義上總頭的,那便是大元陜西行省平章哈麻圖,不過這位陜西行省平章也沒有下狠心與奉元城共存亡,而是帶了幾個親信連夜出走,結果走到了盩厔,被老百姓發現了,來了個叉把掃帚揚場鍁一起上,一省平章竟然被老百姓給活活打死了!

解釋一下:元代中國的版圖最大,總面積達兩千萬平方公裏以上,但天下僅僅分為十一個行省(曾有一個臨時性的“東征行省”,另有幾個汗國),那時的一省平章可是管轄比現在三個省地盤都大的行政首長。

當時的關中戰事,從另一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打的“糧食仗”,大軍出動,最要命的就是人吃馬嚼。徐達的西征大軍主要所需卻無法在當地籌集,因為時關中大旱,百姓們已經被元廷軍閥搜刮的家家糧盡,眼看就要發生饑荒大災,徐達緊急上奏,遠在南京的朱元璋立即下旨:調撥軍糧,每戶賜米一石,繼而又命專人去孟津糧倉,緊急開倉出糧運往陜西,每戶再給米二石!

這樣的政府,人民能不擁護麽?

說句一些人不愛聽的實話:朱元璋其人心狠手辣,一生殺人無數,這之中不但有蒙古人、色目人,有與自己爭天下的漢人,有幫他打天下的功臣宿將,但更多的是經查實的、甚至未經查實的貪官汙吏!

朱元璋唯獨沒有擅殺過平民百姓,相比歷朝各代做皇帝的,朱元璋對老百姓最好,可以說是真正的輕徭薄賦,讓人民得到了實惠。

回頭說一心求戰的常遇春。

三月十二日,出動二十余天的常遇春所部已經殺到鳳翔城下,豈知這時的李思齊已經被朱元璋一封書信弄得心神不安,根本無心出戰或固守鳳翔,常遇春大軍一到,李思齊立即率部逃往臨洮(今屬甘肅),這鳳翔又是不戰而克,常遇春的願望又一次落空了。

迄今為止,西征大軍除了參政傅友德攻克鳳州(今陜西鳳縣)時發生了點小戰事,其余各地簡直就是在克隆山東、河南等地的戰事,一帆風順,敵人或降或逃,這樣看來,莫非元廷當真氣數已盡,天下就此唾手可得了麽?

徐達可不這麽樂觀。四月二日,他召諸將於鳳翔,商討下一步兵鋒所向,諸將領幾乎眾口一詞:張思道打仗不如李思齊,所占據的慶陽又近於李思齊逃往的臨洮,按照軍事常識,理應先由幽州取慶陽,然後再從隴西徐攻臨洮。

徐達搖頭:“不是這樣,張思道所據守的慶陽城地勢險惡,其部屬素來以驕悍著稱,我們急切之間不一定能順利拿下,一旦戰事拖延時日,就給了李思齊喘息的時間。

我們回頭看臨洮的地勢:此地西通番戎,北界河、湟,相比之下人口比其它地區密集,這就給了李思齊擴軍備戰的條件,那裏的土地廣闊,所產足以供應一支龐大的部隊,我們不能給李思齊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