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軍的北伐之路(第6/9頁)

放眼天下,對手何在?

至於面前的元廷丞相也速不花?常遇春根本就沒拿他當回事兒,這種人手下指揮多少兵力都一樣,當真照面之後,一個連拔劍都沒有勇氣的劍客,何談血濺十步?也速連潛在的對手都算不上。

但是,為將者主軍,最忌諱的就是輕敵,常遇春之所以能保持不敗戰績,與他用兵大膽之外的格外謹慎是分不開的,蠍子雖小能蜇手,常遇春更明白的是這個道理。因此,別說殺雞用上牛刀,就算宰只老鼠掄起牛刀也不算過分,這次兵進全寧,常遇春還就偏偏拿也速當成了暫時的對手。

這大概就是一位後世兵家所說的:“在戰略上要蔑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這次常遇春的任務是兵進上都,摧毀元廷殘存的指揮中樞,至於能不能捉到元順帝?那只能靠運氣,是目標不是任務。

但是,之所以常遇春沒有兵出居庸關順元大都直通元上都的現成驛道直接進兵開平,恰恰就是因為這個盤踞在全寧、大寧一帶的也速,不是因為這個隱患,從大同出兵元上都豈不更為近捷?

主力北進,側後卻有勁敵虎視,哪能讓這種態勢出現?

與李文忠匯合之後,李文忠又提出了自己的擔憂:那也速若孤注一擲,置上都開平而不顧,盡出主力於北平方向,那才是最可怕的局面,我軍不但被隔斷在燕山險關之外,就是北平也將出現真正的危機!

所以,常遇春才下定決心將自己這把“牛刀”砍向了也速老巢全寧,至於與李文忠之間的分工?不用說,常遇春說了算:自己引兵前出,偏將軍暫且主持中軍,尤其注意遼東方向的納哈出,能使其龜縮於錦州防線之後就是達到了戰略目的。

明代軍中,等級森嚴,主將的話就是鐵命,那是不允許有任何爭辯余地的,哪怕你是皇帝的親外甥,就算是皇帝朱元璋有明確建議也一樣,除非更換主將,否則便是真正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實,李文忠也知道皇帝在出征前對常遇春的面囑:“為將者萬莫擅離中軍,作為一個統兵大將,哪能動不動沖上前線與一個小校去爭戰功?”但常遇春對廝殺的嗜好乃天性所致,誰囑咐也不會有什麽作用,更何況常遇春在李文忠心中那可是“偶像”級別的人物,所以李文忠的態度只能是兩個字:照辦。

不過,李文忠還是盡了自己副將的職責,向常遇春建議:“將軍可以率我軍騎兵疾進錦川、鹿兒嶺,直撲全寧,但奔襲全寧不妨作為佯攻,我軍越過大寧,置該地元軍不予理睬,大寧之敵必然慶幸而疏防,那時我軍集結主力回頭一口吞掉大寧,遼東的納哈出必然以為我軍意在遼東,當會重兵布防於錦州一帶險山之後,如此我軍西進上都之側後威脅自然一舉解除!而且,拿下大寧,定會使開平的元帝疑惑我軍兵鋒所向,從而安居上都,我軍則趁機輕騎西進,數日之間即可抵達上都城下,若皇天庇佑我軍,說不定能將元帝一網兜住!”

這建議太誘人了!常遇春迅速在心中盤算了得失,當即拍板:“偏將軍所言甚是!一切就按將軍方略,不過……奔襲全寧不妨假中有真,必須當真給也速一個狠狠的耳光,不然也速主力若在,我軍還是不能放心西進。”

李文忠瞬間明白了:用兵妙在虛虛實實之間!

這等神鬼難測之機變,就算是那位“當世奇男子”王保保親自在此主軍,估計也難占得上風!

就此,明軍的兩位前敵主將達成共識,也就是說:在明軍未出動之時,前敵統帥部已經商定了總體作戰方略,其實在也速倉惶撤軍通州之時,全寧、大寧,甚至元上都的命運已經大體確定了!

不過,全寧畢竟不是錦川,也速也不是被突然襲擊的江文清,以常遇春所率的一萬騎兵面對的將是也速所部四萬余精騎,更何況,這次蒙古人是以逸待勞,而明軍卻是真正的長途奔襲,疲憊可以預見,沒有後續兵力,沒有持久的後勤保障,反觀元軍,卻是有全寧城就近供應大軍,就任何人來看,這戰事實際上不容樂觀!

巧了,常遇春要的就是這種具備絕對刺激的戰勢!不如此,怎顯名將風采?

策劃作戰絕對精明的常遇春當然不是在豪賭蠻幹,因為在常遇春看來,能使對手認為必勝的棋局,勝機的出現恰恰就在棋手認定勝局到手的那一刻,那時就是最佳戰機!

60

常遇春在率部疾進至塗河與落馬河交匯處時使用了一招最簡單的花活:分兵一千順落馬河西上,明令帶隊將領於最適強渡地點擺出一副由此渡河的架勢,然後集中精力防備敵軍由此渡河逃竄,這就足夠了。

而常遇春自己則率部繼續沿塗河北上,並且行軍也改為了曉宿夜行,並且速度不快,吩咐部下尤其重視保持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