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戲中有戲的蘭州保衛戰(第3/5頁)

於是,王保保親率主力鐵騎東移至馬蘭灘,於要道布置了數道埋伏圈,現在就等南蠻援兵自覺入網了。

89

張溫的請援信使最先到達的是鞏昌(今隴西),駐鞏昌守將是大明鷹揚衛指揮使、懷遠將軍於光。

於光接到報警之後,隨即也向南京、慶陽拜發了告急信,卻沒有坐等上級指示什麽,而是毫不猶豫盡點鞏昌所有兵馬,親自率領緊急增援蘭州。

問題是鞏昌駐軍也不多,不足五千,其中騎兵僅有數百,鞏昌總需要留守千余步卒,實際能出援蘭州的也就三千多步騎。

於光對進犯蘭州的王保保所部實力還是大體明了的,不下十萬大軍,自己這點兵力出援蘭州,其實談不上什麽救援,簡直與飛蛾撲火差不了多少,就算能僥幸殺入重圍進入蘭州城,也不過等於蘭州城內又被多圍進去了數千人馬而已,於戰局大勢起不了多少作用。

這種明擺著的情形於光豈能視而不見?但是,於光還是堅決帶隊出兵了,因為於光更明白:眼下並不在於出兵數量多少,關鍵是要給蘭州軍民提供一個信號:你們並不孤單,我們大明救兵會陸續抵達蘭州的!

也就是說,同樣是駐邊將領的於光最清楚蘭州急需什麽,外部支持不錯,但最急迫的還是精神支持,是軍心士氣的穩定。

至於自己將要冒多大風險?已經無暇顧及了。

雖然說救兵如救火,但於光知道,就是緊急出兵再加上急行軍,對蘭州也算不上“救急”,鞏昌距離蘭州七百余裏,一路山巒重疊,河谷深切,尤其從東南接近蘭州,非要經過定西不可,而定西地勢南高北低,部隊到定西幾乎全是爬大山坡,再怎麽不顧勞苦也需要十天以上抵達蘭州。

至於一路必然會遭到元軍的層層阻擊,於光也有思想準備,那王保保“奇男子”名聲震天下,怎會讓增援明軍輕易接近蘭州城?但是,於光更相信,總會有人沖過元軍防線的,哪怕是漏網之魚一般有一人潛入蘭州,也能大大堅定蘭州軍民的守城意志。

給蘭州解圍不敢妄想,能幫蘭州多爭取點等待朝廷大軍到來的時間,於光也就心滿意足了。

不幸的是:於光所部選擇的行軍路線正好穿過王保保的伏擊圈內,大山之中,是無法繞過去的,更何況於光還不願繞行潛入蘭州,援軍不是去蘭州城避難,不與王保保的圍城大軍血戰一場,這算什麽救兵?

於光有一個明知極難達到的目的,那就是能萬幸殺到蘭州城下,那時城內的守軍不會視若不見的,必然會從城內殺出接應,如此便會形成王保保兩面受敵的態勢,能不能一舉擊潰元軍不敢說,最起碼王保保不能再專心攻城,蘭州城內的守軍壓力也就大大減輕。

有自己三千余人在王保保背後不斷騷擾,蘭州城也就一定能堅持到徐達的主力救兵到來。

可惜,這時的於光還是疏忽了一點:對手遠遠強於他!

這裏不單指兵力強弱,甚至在謀略、詭計、作戰指揮上,於光與王保保都不是等量級對手。所以,失敗不可避免。

但於光有一點遠遠強於王保保:民族氣節重於生命!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也就是由於這點,才使得於光的這次馳援蘭州沒有一敗塗地,甚至說不上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雙方於蘭州東部馬蘭灘的遭遇戰沒啥值得細說的,因為“遭遇戰”只是於光自己發覺敵人時那一瞬間的認為,隨著三面殺聲頓起,於光迅即明白:自己中伏了!

戰鬥過程暫短、激烈、悲壯!

王保保精心設置了一個能夠圍捕數萬明軍的大陷阱,卻僅僅數千敵人鉆進了圈套,這令王保保有點氣急敗壞,發出攻擊軍令時附帶了三句話:不許一人一馬漏網!不留戰俘!不,留下那個南蠻主將!

於光的部隊是被堵在了一段長長的山道,等發覺中伏時前後已經被元軍騎兵徹底堵死,左邊是陡峻的土壁,上面早就爬上去了元兵;右邊是一片沙灘,再遠就是一道激流,看似平闊,其實人馬根本無法通過。

這種頭上有亂石轟頂,前後有重兵堵截,腳下僅有十數尺寬的土道,既無法列陣固守,又無法組織沖鋒,實在是陷入了死地,無奈之下只得將部隊撤到沙灘,恰這是王保保早就預謀的戰場,此地型最適合蒙古騎兵來往馳騁沖殺,沒有任何掩護的步卒幾乎等於挨打還無法還手。

戰鬥迅速結束,別說王保保曾下令:學一回蘭州城頭的明軍,不留戰俘!就算是刻意捉俘虜也只能失望,這次出兵前於光就向將士們講明白了:“人活一世,誰能不死?能為國捐軀、血灑邊關固所願也!古人不是說大丈夫當馬革裹屍嗎?跟弟兄們先說好,我於光不要什麽馬革裹屍還鄉,哪裏黃土不埋人?這次就豁上這百十斤了!有貪生怕死的現在站出來,本指揮把你留在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