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帥才李文忠:不動如山,動如脫兔(第4/6頁)

竹貞沉吟片刻,長嘆一聲:“某知天命不可違,逮逢聖主,已是萬幸,安敢不盡微功?有一計在此,供將軍斟酌。”

“願聞其詳。”

“某今晨曾派人送信於太尉蠻子,請他準備我大軍紮營之地,貴軍若能打我軍旗號,蠻子必然大開山門迎接,那時……慚愧呀!”

李文忠立即肅然起身,深深一躬:“將軍深明大義,晚輩代萬千生靈向將軍致謝,此大功小將必當上奏皇上,求加封賞將軍。”

竹貞慌忙起身回禮,一再解釋:“不求封賞,不求封賞……在下只是深知,我軍所帶糧草僅夠十日支用,想必左副將軍所攜帶也不會太多,不拿下白駝山便無法進軍上都,上都不克,我軍食從何來?為全軍將士生計著想而已。”

一場壓驚小酒之間,白駝山蠻子太尉的命運也就在酒桌上被敲定了。

104

白駝山位於察罕腦兒西北六十余裏,兩座主峰幾乎拔地而起,遠遠看去,形似馬鞍,所以當地人也稱呼為“鞍子山”,但由於整座大山海拔都高於周邊,一年中將近六個月山頭積雪,兩座主峰加上山脈,恰似一頭臥著的白駱駝,因此又稱作:“白駝山”。

後世許多史家以及古代地理學家,都沒少考證了白駝山大戰的具體位置,皆因為史料簡略或記載相互矛盾而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實際上只要仔細研究一下察罕腦兒戰事與白駝山戰事爆發得時間,即能確定:鞍子山即史書中所說的白駝山。

其實《讀史方輿紀要》中有明確記載:

白海子在(開平)衛西南,大青山之北。亦曰長水海子。夷人因其四望白沙,呼為插漢惱兒。插漢(察汗),譯言“白”。惱兒,譯言“海子”。相近有苦水海子。又西即駱駝山也。明初,李文忠自萬全出師,北至察罕惱兒地,進敗元兵於白海子之駱駝山。即此。

太尉蠻子率部駐守白駝山之後,立即竭盡心力將白駝山加工成了一座天然堡壘,兩座主峰中間唯有一條入山道路,但一路都是陡峭爬坡山道,僅僅能容雙馬並騎,兩側修築了無數掩體,掩體都是松木蓋頂外加數尺黃土,火銃轟不透,火箭射不穿,而掩體內的人卻可以射箭、滾石、丟檑木,一座掩體即可封死一條山道!

不是說有什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處嗎?白駝山是一夫當關地勢,萬夫據險把守!

不是說元軍只會放馬野戰不善坐地防守嗎?讓南蠻子們來白駝山試試!

至於封鎖山道,困死守軍?更不可能,白駝山有的是山泉,山間有的是良田草場,馬能放牧。牛能下犢,光是滿山野味就能供應萬余大軍長年消耗,更不用說蠻子太尉還從開平運來大量糧草,所有的糧倉都滿滿的,所有的草垛都高高的,馬不愁越冬,人不愁肉吃!耗他個一年半載不在話下。

所以,蠻子太尉在得到竹貞通報前來投奔之後,一點也沒有感覺所部是來蹭吃蹭喝的意思,反而大大興奮:如此白駝山守軍實力將大大增強,隨時都能下山撈一把,五萬鐵騎一旦出動,切斷南蠻的後路那是一點問題沒有,南蠻還敢向上都進犯嗎?

上都穩,即新都(應昌)安,這不就是大元安危在於太尉一人?最起碼在於一座鐵打的白駝山!

什麽叫擎天白玉柱?什麽叫跨海紫金梁?俺蠻子太尉是也!

蠻子太尉興奮之下,下令全軍出動列隊於山間一個絕大草場,友軍到來必然要大大歡迎,還要讓竹貞所部領教一下白駝山軍威,歡迎儀式過後,本太尉要大擺筵席,歡迎竹貞平章主動“增援”白駝山。

一個千戶來報:竹貞大軍已到山下,請示太尉是否容他們列隊進山門?蠻子本待下山迎接,站起身時又坐下了:不能養成這竹貞做客的習慣,既然來投奔,那就是麾下部屬,焉有主帥迎接下屬的道理?

將令傳下:除警戒哨位之外,全軍按照檢閱場面列隊於中軍帳前草場;著竹貞所部也照此列隊進入,本太尉要現場檢閱竹貞平章所部軍威。

蠻子於軍帳之中留心觀看,果然:那竹貞所部畢竟比不得本太尉麾下精兵,行軍隊列拖拖拉拉,竟然不知道進入草場之後必須肅穆列隊,反而東一股西一股凈往邊上湊,將士們都是大老爺們兒,莫非害羞不成?

這種部隊,不下力氣整頓哪裏會有戰力?蠻子正嘆息之間,卻見竹貞被前呼後擁走向了中軍大帳,無理!親兵衛隊如何能擅自帶入中軍大帳?

蠻子正待出口訓斥,卻見那幫“親兵”竟然直沖中軍而來,幸賴守衛中軍大帳的護衛們還不含糊,立即拔刀阻擊拼命,就此,明軍巧攻白駝山的戰事正式開場!

不過,眨眼之間已經成了圍捕元軍主帥蠻子太尉的貼身肉搏戰,蠻子的親兵護衛再怎麽強悍善戰也終屬猝不及防,拼掉一個少一個,而明軍卻是越聚越多,一座中軍大帳是守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