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2/2頁)

韓岡並不是要拿這些商人怎麽樣——雖然按照太宗時制定著編策,他們一個個都可以上刑台——韓岡突然派了人來,是為了要重申銅禁。

他既然身在廣西之中,忝為一路轉運,不能眼睜睜看著大批的銅錢,從交州的海門港流向南洋周邊各國。

“搜檢真夠仔細的。”章恂望著船上人影晃動,由衷地感慨著。

“當然要仔細,如今國中正鬧著錢荒,沒錢拿出去給外人用了。”

“如果是載著絲絹、瓷器去南洋倒是好了,只要擔心風向,其他什麽都不要擔心。來回倒騰各自也能賺上不少。”章恂這麽說話,倒是有三成是在試探。

韓岡搖搖頭,算是婉拒了。貿易轉運的確能快速發家致富,但韓岡有了更為穩定的。這個時代的海外貿易,對國家的用處並不算大。

韓岡雖然對歷史不甚了了,但好歹也了解一點大航海時代的起因。一開始是為了打通土耳其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開辟溝通大陸東西兩端的交通線。

西方人的目標,一個是中國特產的瓷器、絲綢和茶葉,但南洋地區的胡椒、豆蔻、丁香之類香料,也同樣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而且這些香料是冬天腌肉時必不可少的調味料,算是必需品,比起絲綢、瓷器之類在西方觀點裏的奢侈品,要更為重要。

可是大宋的海外貿易,交換來的沒有必需品,也沒有硬通貨。不是幾百年後西方大航海開啟的時代,可以通過絲綢、瓷器、茶葉這樣的特產——也就是工農業的制成品——換來大量的白銀、黃金,對國民經濟的好處不言而喻,基本上都是奢侈品。

對於商人來說,只要能賺錢就行了,海貿雖然風險高,可獲利也是幾倍十幾倍的暴利。對官府來說,能從海船上收稅也不錯了。但對大宋這個擁有上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來說,則基本上虧本買賣。

在海貿交易中,大宋輸出的不僅僅是絲綢瓷器和茶葉,還包括銅錢這樣的貨幣,而且往往是一船船地被運出去。宋錢制作之精美,使得在周邊各國都變成了主要的貨幣。交趾便是如此,而日本、高麗,也同樣是如此。

若是流出的是紙幣倒好了,但偏偏是硬通貨凈流出,換回來的是香藥、珠寶之類的奢侈品,主要提供給上層使用,於國無益。而市面上的銅錢大量流失,國民經濟是不斷失血的。

不論是韓岡,還是當今大宋的君臣,對於銅錢流失的危害,都有個清醒的認識。

且這個流失並不是僅僅局限在外國,大宋境內,喜歡屯錢的更是數不勝數。像田鼠一樣將手上的錢都埋到地底,這一點最是讓人頭疼。

錢幣要進入流通環節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朝廷的封樁庫倒還好說,裏面的錢絹是為了備戰備荒用的,但民間珍藏錢幣,卻是埋進地底去,也不知何時可見天日。

歲幣歲賜的支出,並非是小數目。給遼國二十萬兩白銀,給西夏則是七萬兩——熙寧七年後,給西夏的歲賜就再也沒有給過了——只是給予遼國的二十萬兩,就已經相當於全國一年白銀產量的大半了。不過送給遼國的這些白銀,基本上在一個月半月的時間裏,都通過各色貿易,重新回到了大宋這一邊,但銅錢卻不是這樣,到了異國他鄉,就立刻流通起來,根本就沒有回來的機會。

韓岡能想到的辦法就是使用紙幣,利用幣值並不穩定的紙幣逼迫人們,只能盡可能地將手上的紙幣消費或是投資出去。要做到這一點倒不難,但帶來的結果只會是濫發紙幣,人們最後拋棄這一個國家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