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點畫(下)(第2/4頁)

工地所在的位置,就是在樂遊原南麓,城中鐵路預定要經過的地方。

馬車從樂遊原下的道路經過,富直柔仰望著草木茂盛的台地,念著李商隱的詩句,“向晚意不適,登車驅古原。”

“可惜現在還不到黃昏。等季紳你見過家嶽,時候就差不多了,倒是可以去青龍寺看看。”

工地北面,樂遊原上,新近重修的青龍寺,前後三大殿琉璃瓦熠熠生輝。左右二佛塔風鈴聲悠悠而鳴。

青龍寺是開國後就逐漸衰敗毀棄,直至十年前,時任知京兆府呂大防,使人考訂唐長安城輿圖,將舊日唐長安城的規劃及風景名勝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由此在長安城中掀起了重現故唐勝景的風潮。青龍寺,便是在風潮中,與曲江池、慈恩寺一起,最早一批被重修的建築。

長安城南曲江池,自唐時起,圍繞著皇家苑囿芙蓉園,歷來是富戶巨室聚居之地。晚唐五代戰亂,曲江勝景付之一炬,從此草木叢生,狐鼠出沒。直至皇宋開國數十年後,依然沒有恢復舊日盛況之百一。

而如今曲江池芙蓉園被改為公園,蒼頭庶人亦可進去遊玩。青龍寺、慈恩寺也與舊有的式樣完全不同,就連慈恩寺中大雁塔,也重新增築粉刷,外觀與過去也是迥然而異。

現如今,故唐長安城的範圍內到處是工地,不過能讓韓岡親自蒞臨的工地,應該是鳳毛麟角了。

“可以揭開謎底了吧,這裏到底是在建什麽?”

富直柔在路上問了王祥,王祥賣關子,讓富直柔去猜。富直柔猜了幾次,王祥卻不告訴他對錯。

“現在還看不出來?”

“學校。”富直柔肯定地說。

占了大半的空地,規模龐大的獨棟建築,基本上就是學校沒跑了。

王祥終於點頭,“中學。由韓家捐資修建,隸屬於興學會。”

“興學會?”富直柔的關注點立刻轉移了,“相公捐資興學,小弟早有耳聞,不過這興學會是何時創立的,怎麽一點消息沒都有?”

包括中學在內的學校體系,富直柔倒是知道。而且京西那裏曾經有過一陣子仿效關西立學的風潮。但很快就沒了聲息——錢不夠。

關西的學校自成一系,制度遠比其他地方的私學要嚴謹。小兒六歲七歲開蒙,三年蒙學、三年小學,然後就是三年中學,然後通過考試才能進入橫渠書院。據說隨著想考入橫渠書院的學子越來越多,而橫渠書院內的課程也越來越難,中學之後還要增加一年預科。

只是想要進橫渠書院,就要先上十年學。橫渠書院中,又要選上十幾門課程,拼湊幾百學分才能畢業。畢業後,想要出仕,還得去考諸科和進士。聽起來就磨人至極。

但這一套制度,朝野有識之士都贊許有加,只是因為要投入的成本過於高昂,天下間唯有關西和福建有足夠的資金來推行,而福建一直以來都是科舉大戶,早有成型的學校制度,因而推廣起來的,也只有關西。

十幾年來,數以千計的學校在關西拔地而起,幾乎每一村子都有一所蒙學,每一個鄉都有一所小學,每一座縣城都有一所中學,當京西還有人在報上說“不可使知之”,關西這邊已經在宣傳要每一個可以上學的童子都能進入學校,甚至更進一步讓女童能夠進入蒙學,並開設女子學校了。

除了開設女子學校這件事值得商榷之外,關西在教育上的其他舉措,富直柔都是舉雙手贊成,他一向最反感家裏和京西的其他大族高門鼠目寸光,不舍得給教育出錢。開辦學校的不少,可基本上都是族學,學生不是族人,就是親戚。

眼睛只能看見鼻子底下幾寸的地,富直柔當然不願意與這些蠢貨一同走上絕路。他破釜沉舟地來到關西,正是為了找一條能看得到前途的出路來。

“興學會還只是在籌劃中,等樂遊中學建成,差不多就到成立時間了。”

對方的坦白,就讓富直柔精神一振。

他再次確認了,韓岡派了女婿王祥來引路,的確有其用意,“興學會是以興學為宗旨吧,該如何加入其中?”

富直柔完全不掩飾自己的迫不及待。興學會雖然還沒成立,可聽到這個詞,富直柔立刻就想起了雍秦商會、自然學會、蹴鞠和賽馬總會,有這些先例在,富直柔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加入。

“加入倒也不難,有間學校就行。不過,學校裏面得按照興學會的規矩來做。”

“什麽規矩?”

“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育理念,統一的教育規範,統一的學年設置、學科安排,統一的升學考核機制。”王祥熟練地說著拗口的辭藻,富直柔連蒙帶猜明白了王祥的話中之意——加入學會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服人家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