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民為國本

在一些無力向外開拓的皇朝來說,人多了是一種麻煩,亦是引爆國內動蕩的負擔。畢竟對於這樣的皇朝而言,地就那麽大,並且土地經過一再兼並之後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裏,大多數人沒有土地又活不下去,除了揭竿而起掙個活路,還能有其它什麽選擇嗎?

中原皇朝滅於外敵的次數不多,哪怕是幾次被異族所滅,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數皇朝被滅根本就是內部自行瓦解才讓異族占了便宜。最為誇張的一次莫過於野豬皮的“我大清”以數十萬人就滅掉一億人口的大明皇朝,並且以絕對的少數統治了絕對的多數。

劉彥統治之下的漢國會是一個進攻型的國家,人口只能多而不能少,說白了就是人口永遠不會是國家的負擔,相反是開拓地盤之後需要足夠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遼闊的疆土而沒有本族人棲息安居,打下來也守不了多久。

縱觀華夏的歷史長河,很多進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斷開拓,他們都面臨著一項共同的難題,就是打下疆土之後本國百姓不願意移居過去。

曾經的秦帝國和漢帝國在開拓新的疆土之後,以強制的措施向新占領地遷移百姓定居,地點同樣是在河套區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當然是有,可是強制性的移民卻讓百姓怨言頗大,再來是因為一些處理不當,河套那邊的百姓流失速度太過驚人,甚至是出現被胡虜融合的現象。

秦帝國向陰山以南移民,由於在當時還有放牧技巧,移民過去的秦人其實是已經站穩腳跟,只不過是帝國內亂導致秦的滅亡。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胡虜不斷攻伐就不說了,漢帝國也是敵視態度,他們的境遇在西漢的劉徹統治時期得到轉變,衛青攻伐河套就有他們的助力。

漢帝國統治河套的區域很久,但是礙於中樞政策的關系,實際上到了某個階段河套的漢民早就胡化,到了漢帝國將河套送給南匈奴作為棲息地之後,那些胡化的漢民其實是被匈奴人的各個部落給接納了進去。

到司馬一家子在中原的統治被匈奴人劉淵終結時期,劉淵身上有漢家皇族後裔的血統是真的,起源是漢帝國多次與匈奴聯姻,相當多匈奴單於的閼氏的確是漢家公主,只不過那些公主只是宗室女或宮女。他將建立的國家取號為漢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確確有漢家血統。

在中原周邊的眾多胡族,他們其實血管裏大多也是有漢家的血統。會造成這樣的現象理由相當簡單,漢家失去邊地,邊地百姓被迫與胡人融合,或是漢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後代。要是真正的追尋起來,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漢家血統,連帶鮮卑人其實也是大多有漢家血統。這個理論就是北魏時期的鮮卑自主漢化的誘因,可不止光是鮮卑學習漢家文化學壞了腦子。

融合胡人亦是劉彥所願,差別是他要的是主動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來主導。原先他還想著融化胡人,使胡人認同漢人的文化和擁有漢家血統,用這一批人來充實邊地。

劉彥有這個想法是遭遇到了歷朝歷代都遇到的難題,漢家百姓對於遷徙邊境生活有著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著“生於斯長於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樣是腹地都不願意搬家,怎麽還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領區?

之前漢國同樣缺人,光復一個又一個州郡不但是為了奪回失地,何嘗不是為了爭奪人口?

現如今漢家舊土的北方剩下幽州、涼州、並州、遼東這幾個地方沒有光復,要是全部奪回來估計是能夠再增加三百萬左右的漢家苗裔,但也只是讓偌大的漢國總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萬左右。

以四家之口為一戶來算,一千八百萬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萬戶。而實際上一戶為七八人,乃至於是一戶數百人,類似的現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漢國登記造冊的一千三百萬為例子,實際上也就是一百五十萬戶左右。

一個家族動輒數個乃至於是十多個“房”,一“房”就是數十人,還不算歸屬名下的家仆,但這個家族在官方的記錄上就是一“戶”。

有鑒於用“戶”來算無法精確全國人口,漢國采取的是人頭計數,不是用“戶”來計算,很多以“戶”來計算的王朝對於本國有多少人只能是靠猜。

漢國在人口登記造冊上面十分嚴格,是個活人就會有記錄,每一個季度由當地進行新一輪的核實。核實的是,多少孩童死於夭折,多少老人去世,又有多少人死於意外。這樣的工程量十分巨大,要是沒有大批從軍方退役到地方的基層人員,實際上壓根就辦不到。

掌握國家有多少人口的重要性很高,漢國沒有人頭稅一說,自然就不是單純為了收稅,是關乎到更重要的戰略意義,例如全國人口中有多少合適的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