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舌尖上的大宋,且吃且珍惜(第2/11頁)

二、官宦土豪奢靡得都矯情

奢侈已經成為禦廚的習慣,從皇宮也傳到達官顯貴家裏。南宋後期有一位知府,雇了一位曾服務於高官府上的京都廚娘給家裏做飯,每次都要轎子迎送。這位廚娘置辦羊頭簽五份,需要羊頭十個,只取羊頭兩腮的肉,其余全部扔掉不要。用五斤蔥,只取蔥心像韭黃的部分,用淡酒、醯(醋)浸噴,剩余的部分棄之不用。知府家的仆人覺得可惜啊,撿起剩下的羊頭,結果被她譏笑:你們這群狗輩,沒見過市面!當然,這位廚娘這樣做出來的菜,沒辦法不好吃,家人客人一律豎大拇指。但廚娘的酬金也非比尋常。這位知府用了兩個月之後,終於明白這種品味等級的廚娘不是自己能消受得起的,於是辭掉了廚娘。

咱們盡在這裏介紹了,您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那咱們現在就趕往宋徽宗趙佶的生日宴,讓您享受一頓饕餮大餐。

落座之後,您和每位客人一樣,面前先是有環餅、油餅、棗塔、果子這些餐前點心。為了優待遼、西夏的使臣,還有豬、羊、雞、兔、鵝等熟肉作為涼碟,當然您也跟著有份。

生日宴上,美酒自然少不了,皇帝用玉盞,高官用金盞,其余人等都用銀盞。按著生日宴的程序,君臣們一共要飲九盞禦酒,共享美食。

第一、二盞酒,是大家恭賀皇帝生日快樂、壽比南山這樣的儀式。兩盞酒一下肚,宴會的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接下來,每一盞酒,就會新上幾道菜,這也是宋朝酒宴的習俗。

第三盞酒倒滿,四道菜點就擺在您面前:下酒肉、鹹豉、暴肉、雙下駝峰角子。您慢悠悠地吃,別撐飽了後面的大菜只能幹瞪眼吃不下。

第四盞酒,給您配的菜是:炙子骨頭、索粉和白肉胡餅。

第五盞酒,您會品嘗到: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幹飯、縷肉羹和蓮花肉餅。

第六盞酒,端上來的是:假黿魚、蜜浮酥捺花。

第七盞酒,配菜是:排炊羊胡餅和炙金腸。

第八盞酒,盡管可能您已經酒足飯飽,但還是嘗嘗:假沙魚、獨下饅頭和肚羹。

第九盞酒,該吃飯了:水飯和簇饤下飯。生日宴會圓滿結束。

在整個生日宴會過程中,和菜品一樣,每一盞酒,都會伴著不同的文娛表演。內容有雜技雜劇、歌舞器樂等,好不熱鬧。

皇宮裏食不厭精、氣派奢華的飲食風氣,達官顯貴們競相模仿,奢侈成風。高官們的家裏仿照皇宮設有“四司六局”的膳食機構,即使南宋偏安江南也是如此。對美食的研究和追求,在高官群體裏,更是到了讓人驚異的地步。

宋哲宗時的宰相韓縝喜歡吃烤乳鴿,而且一定要吃白色的那種。如果有人故意烤灰色的給他吃,他一下就能憑口味辨別出來。

韓縝還愛吃驢腸。每次宴客,驢腸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烹調驢腸需要很高的技藝,腸入湯鍋,時間短了煮不熟,咀嚼不動;時間長了又會糜爛,變得寡淡無味。而且驢腸必須新鮮才行,過夜就會變質。廚師擔心做不好,便想了一個點子:每逢宴會,事先準備一頭驢子拴在廚房旁邊,待賓客入座,斟酒傳杯時,即提刀豁開驢肚,抽出驢腸,洗凈切碎後立刻下鍋,如此便可保證驢腸味美而新鮮。

宰相呂蒙正喜歡喝雞舌湯,每天早晨都要喝。一天晚飯後,呂蒙正到後花園散步,朦朧中看見墻角處有一堆凸起,以為是假山,問左右:“這山是什麽時候弄的?”仆人回答:“這不是山,是殺雞時褪下來的雞毛。”您說這得殺多少雞?

蔡京喜歡吃黃雀鲊,家中專門有三棟房子裝黃雀鲊,堆積直至房梁。蔡京還愛吃鵪鶉。宋徽宗大觀年間,天降瑞雪。為了慶祝好兆頭,皇帝準備到蔡京家吃個飯。這是莫大的榮譽啊。蔡京於是大擺筵席,命廚師宰殺了一千多只鵪鶉。當天夜裏,蔡京夢到鵪鶉給他念了一首詩:“啄君一粒粟,為君羹內肉。所殺知幾多,下箸嫌不足。不惜充君庖,生死如轉轂。勸君慎勿食,禍福相倚伏。”蔡京心裏頭架不住犯嘀咕了,自此再不吃鵪鶉了。

宋高宗有次駕臨大將張俊府,酒席上光是“下酒十五盞”,就有三十道菜,如“第一盞”是“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第二盞”是“奶房簽、三脆羹”,“第三盞”是“羊舌簽、萌芽肚”。此外,還有炒白腰子、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等“插食”,“砌香果子”“雕花蜜煎”等“勸酒果子庫十番”,煨牡蠣、蝤蛑簽等“廚勸酒十味”,蓮花鴨簽、三珍膾、南炒鱔等“對食十盞二十分”,真可謂是山珍海味,琳瑯滿目。

南宋宰相賈似道喜歡吃苕溪的鯿魚,為此專門建造了一個大池塘,養了一千多頭鯿魚,用大盤絞水灌溉。這個池塘,明明就是小型的湖,有好幾條船穿梭往來打魚送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