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舌尖上的大宋,且吃且珍惜(第3/11頁)

當然,也不是所有高官都這麽奢侈。那些有情懷比較文藝的士大夫,不講究奢侈,但講究精致,把普通的食材做出水平,吃出文藝範兒。

蘇軾被貶黃州後,吃不起羊肉,便常去市場購買豬肉,回來切成方塊,輔以作料,然後上鍋燒煮。為此他還寫過一首名為《豬肉頌》的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其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便是“東坡肉”的烹飪方法了。蘇軾還喜歡吃豬頭,把豬頭煮至稀爛,再澆上一勺杏酪調味,即成一道爽口的美餐。

還有對吃根本不以為意的,比如王安石。有朋友在王安石家做客,王夫人向其抱怨,說弄不清王安石究竟喜歡吃什麽菜。朋友很奇怪,說:“王大人喜歡吃鹿肉絲啊。剛才進餐時,便見其將一盤鹿肉絲吃了個精光。”王夫人問道:“那盤鹿肉絲放在什麽位置?”朋友答:“就在王大人眼前。”王夫人說:“你們明天把鹿肉絲放得遠一點試試。”第二天再聚,朋友故意將鹿肉絲放得遠一些,而將昨天王安石一筷未動的一樣菜擺在他面前。結果王安石又將眼前那盤菜吃了個幹幹凈凈。飯後朋友詢問,王安石竟不知餐桌上還有一盤鹿肉絲。

所以,在文人士大夫中,吃也是分級別的。王安石基本算幼兒園級別,吃飯哪盤菜離著近吃哪盤,“夠不著站起來”根本不會。司馬光算小學水平,吃飽就行、不求精細。黃庭堅算中學水平,作為“二十四孝”之一的著名孝子,為老媽搗騰幾個可口菜挺用心,自己則馬馬虎虎。林洪是大學水平,愛吃懂吃還能有所創新,發明了火鍋。而蘇軾屬於教授、博導,把普通的食材弄成千古名菜,那是需要用心和天賦的。

皇宮、達官們的飲食水準自然非民間可比,吃也分三六九等,這和一個人的地位與收入成正相關。但宋朝藏富於民,老百姓並不窮,飲食業的發達,物美價廉的食物也能令普通平民吃飽吃好。

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朝。

餅,是老百姓的主食。宋朝的餅,並不只是現在咱們經過燒烤加工成的那種圓形食品。餅的意義在宋朝很寬泛,凡是用面做的食品,都叫餅。像火烤而食的,叫燒餅、胡餅。下到湯水裏的面條,叫湯餅。籠蒸而食的,叫蒸餅或籠餅、炊餅。《水滸傳》裏武大郎賣的炊餅,其實就是饅頭。饊子叫環餅……餅的花樣很多,作為主食,又方便又耐餓又好吃。

在宋朝的城鎮,各類餐飲店鋪林立,經營品種繁多。普通的雞鴨魚肉、菜蔬果品經過廚師們的加工,各成美味。按當時的物價水平和普通百姓的收入,用不著花多少錢就可以大飽口福。就拿早餐來說,您只需要20文錢,就能吃得飽飽的,而且花樣您可以每天輪番變化。

宋朝民間有了早市和夜市,一日三餐您在外解決或者叫外賣回家吃,一點沒問題。宋朝飲食業還特別注意衛生,“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盒器皿,車檐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您在外吃,不用擔心吃出毛病。所以宋朝城市裏的居民樂得省事,自己開火燒飯的少,成為所謂“籠袖之民”。

所以,雖然飲食上宋朝的等級之分非常明顯,但即使是一個普通吃貨,在宋朝也算有口福吧?

第2章 時間都去哪兒了?吃了唄|美食匯

一、早餐,營養全面不是問題

這是宋朝東京汴梁的五更天,按現在的鐘點就是淩晨3點至5點。您或許還在夢中回味著皇宮盛宴的美味沖擊,而窗外早市的叫賣聲已經隱約傳來,此起彼伏。

東京的早餐正是從五更開始。當然您也不必著急起床,怕錯過早餐時間,餓一個上午的肚子。東京的早餐會從五更一直延續到晌午,很多人的一日三餐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接近晌午,早餐;傍晚時分,午餐;入夜,晚餐。

您大可睡到自然醒,然後打個哈欠,伸個懶腰,渾身輕松地出門,開始一個吃貨的東京一日遊。

比您起得早的人們,家裏不必忙著起灶開火燒水,街面的店鋪有供應“洗面湯”的,洗簌問題也可以在外解決。而在早市上,“煎點湯茶藥”遍地都是。宋朝人和您的健康觀念一樣,早起補充身體的水分,一般都來自於“煎點湯茶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