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基調(第3/3頁)

底層的人用不起絲綢,但麻布防潮、耐存儲能力又不如棉布,自然而然的,棉布就成了交州乃至整個南海地區的最大織物消費品。

朝廷在棉花上的利潤,首先是官方價強行采購之後,二次發賣之後的利差,其次就是關洛地區也有棉花加工單位,加上“王下七武海”的培養,皇帝也是有自己的船隊,隨時可以從海盜轉型為物流商。

又因為交州廣州的興起,導致官僚團隊增加,以及地方“望族”的擴大,這就使得官方生產,確切地說皇家生產的棉布,銷路是不愁的。

哪怕質量再差,政府采購從來就只說是達線,而不是說如何優質。

這其中的利潤之高,外人根本無法想象。

皇帝怎麽可能放棄?內府局怎麽可能松手?外朝同樣跟著吃肉喝湯,會願意減免這些棉花補貼,地方的棉布孝敬?

想想也不可能。

就算現在皇帝說朕決定免征棉賦,你們隨便種放心種,頭一個內心不痛快的,就是外朝官僚,接著就是給皇帝做事的一幹公務員,最後說不定連皇帝家奴也要內心不爽。

這一系列的牽扯,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幾萬人幾十萬人,所以薛大鼎可以可定德州局面會越趨惡劣,至少最近一兩年,肯定是這樣的。

他能肯定這個,是因為他能肯定朝廷內部不會松口吐肉。

那末,就算不變本加厲,一通鎮殺,再拿政策說要如何削減稅賦,也是無用。削減多了,朝廷內部不願意,削減少了,說不定反而更加刺激河北本地刀客。

因為稍作削減,對這些見過世面的領頭人物來說,無異於“人格侮辱”。這就好比賠償金就給個開元通寶,還說這是誠意。怕不是直接砍的對方半身不遂,下半生生活不能自理。

“若如此,怕是將來滄州,也要破敗?”

“破又能破到哪裏去?眼下既然朝鮮道成立,東海金銀盡數落入朝廷手中。區區河北棉農,一進一出,還是賺的。”

總攬全局來看,幹死河北刀客的投入雖大,但整個渤海地區的威權只要還在,什麽利潤找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