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八章 注定無緣(第2/2頁)

……大江江畔,朱高煦看到了遠處一個熟悉的人,不禁對身邊的王貴隨口道:“有些人,氣場不合,注定無緣。”

太監王貴循著朱高煦的目光,也發現了眾人中、一個身穿嶄新衣甲的俊朗男子,正是耿浩。王貴忙附和道,“皇爺說得是。”

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今日北上遼東的京營將士、文官薛巖等人,要離京出發了。朱高煦親自到外金川門這邊,前來送別,並準備了簡單的典禮。

朱高煦站在一座亭子裏,前方四個人向這邊走來,有薛巖、王斌、陳貞、吳高。而那耿浩等人作為隨行的部屬,在遠處就站定了,並不能上來與皇帝說話。

大明開國功臣的家族,除了在洪武年間就徹底覆滅的幾家,不少還是延續到了現在;哪怕皇朝風風雨雨,後來的皇帝都會看在朱家江山的情分上,給打江山的家族保留富貴。就像中山王徐家,徐輝祖兩次與皇室作對,但他兄弟家的富貴爵位不減;武定侯郭英征討燕王也很賣力,甚至在靖難軍進城時自殺明志,現在郭家還是當朝炙手可熱的家族。

而耿家的條件算是更好了,耿浩在雲南時,不僅與沐家有舊交,還結識過朱高煦。而這兩個人,一個是現今朝廷最有勢力的勛貴,一個是皇帝。但耿家並未翻身,幸存的耿浩,如今尚能在京師立足,無非是靠了吳高的那個傻子女兒;耿家曾經效忠的皇家,以及以前的舊交勛貴,反而一個也沒靠上。

後代的長遠事,確實難以把握,教人唏噓。

那四個文武走近了,在亭子外面的磚石路面上跪伏叩拜。

王貴轉身面對朱高煦站了一會兒,便走上前去,說道:“皇爺有旨,請諸位上前說話。”

幾個文武謝恩起身,依次走近了亭子中。亭子裏的人就比較雜了,不僅有勛貴劉瑛、韋達等,以及朝中的大臣,還有守禦司的小官茂開山、馬興光,駙馬何魁四等身份各不相同的人。

朱高煦的目光從他們臉上一一看過去,停留在王斌臉上,開口道:“咱們君臣鮮有分別之時,平素都在京師城裏,也沒好生說說話。這回你北上,可能時間較長,忽然之間朕倒有點不舍了。”

簡簡單單一番話,大臣們露出了關注的神情,他們似乎猜到了其中的信息、王斌會在北平長期駐守。

王斌擡起頭,一張多須的黑圓臉笑爛了,“不管相隔千裏,俺的心都在聖上這裏。”

“你這話說得。”朱高煦忍不住也笑了,眾人頓時哄堂大笑。

朱高煦漸漸收住笑意,正色叮囑道,“江陰侯用兵沉穩謹慎,對遼東風物、人士十分熟悉。而陸良侯很了解你,應該能給你一些恰當的建議。你要多重視兩位副帥的意見,切勿壞了朝廷大事。”

王斌抱拳一拜:“臣謹記聖上教誨。”

朱高煦的目光看向薛巖,“新政為國家長遠,牽扯復雜,任重道遠。咱們唯有君臣一心,方能成就恩澤萬世之功業。”

薛巖道:“臣能為聖君驅馳,深感幸運,臣當敦促北直隸六部五寺全心協同京師大略,使言路政令暢通上下。”

朱高煦點頭贊許道:“薛部堂是有大才之人。”

這時宦官把裝著酒杯的盤子端上來了,朱高煦先端了一杯,眾臣陸續端酒。朱高煦舉起酒杯:“只待諸位得勝歸朝。”

“臣等當盡心為聖上分憂。”大夥兒紛紛說了一陣好話,然後飲盡美酒。他們再叩拜辭別,便退出涼亭,轉身向江邊的渡船方向而去。

當此時,武備院的少年們穿著軍禮服,列隊到了江邊,奏響《萬裏金陵》,在禮樂中送別北上的將士。將士們的家眷,也在路邊送別,一片吵雜。君臣分開之後,江畔倒更加熱鬧了。

管弦之聲在浪聲中飄蕩。朱高煦眺望著渡船逐漸離岸,視線向遠處展開,便只能見到遼闊的大江上、正是煙波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