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風雲(17)

凡是出賣自己國家民族的人,十有七八都是政治投機份子。他們之所以背叛自己的文明,一方面是為了換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自己的祖國過於孱弱,幾乎看不到浴火重生的可能。

陶克陶便是如此,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他自打記事時候起,就經常目睹日本士兵在中國的領土上肆意橫行,而當時的東北地方政府非但不敢管,甚至連抗議都不敢抗議,反倒經常主動出手打壓那些自發的反抗者,以免他們得罪了日本人,給地方上帶來滅頂之災。

隨後,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更令陶克陶深刻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強大。當時駐紮在東北三省的全部日軍加在一起,也不過才兩萬余人。而當時光是留在關外的東北軍,規模就有十六、七萬之巨。並且擁有完整的兵工制造體系,庫存槍支數十萬計,各類火炮數千,各類飛機兩百余架。然而,在中國作戰,兵力占絕對劣勢的日軍卻只花了一夜時間,就占領沈陽全城。一周後征服遼寧、吉林兩省境內全部城市,一個月後攻陷黑龍江大部。全東北軍上下,除了馬占山將軍指揮其嫡系的三個旅共一萬六千余人進行了抵抗之外,其余或者主動賣身投靠,或者丟下武器撤進關內,從始至終連掙紮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十萬大軍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整個東北軍從少帥張學良算起,居然找不到幾個帶把的來!作為一名自幼就接受日語教育,傾慕日本生活的富二代,陶克陶更不會選擇舍身以赴國難。相反,他從東北軍的潰敗中,斷然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繼忽必烈南下,皇太極入關之後,第三次大改朝換代的機會到了。只要把搭上這個順風車,他陶克陶即便做不成張弘範、寧完我那樣的“一代名臣”,做個賀仁傑、洪承疇之類二等名臣還是綽綽有余的。並且這事兒風險極小,只需他替日本人跑跑腿,動動嘴皮子,基本上就足夠了。根本用不到他親自沖鋒陷陣。(注1)

後來的局勢發展也的確如同陶克陶的預料,日本人打下了東北三省,南京政府抗議抗議再抗議,就是不敢宣戰。隨後長城爭奪戰以及熱河等地的自治運動大體也是如此,雖然中間出了二十九軍這麽一個另類,但整體上,國民革命軍依舊如紙糊的一般,一戳就漏。他陶克陶也因為配合日方的各種陰謀詭計比較積極,從關東軍參議、德王秘書到偽蒙古軍政府外交署長,一級級向上平步青雲。

接下來的“七七事變”,國民革命軍依舊沒什麽起色。特別是在太原會戰中,整個第二戰區除了孫連仲部和八路軍的一二九師之外,其余各支部隊的表現都是一塌糊塗。日本軍隊像趕鴨子一般,將數倍於己的國民革命軍從晉北趕到晉南,再從晉南趕到河南、江蘇。要不是蔣介石下狠心掘了黃河,陶克陶估計中華民國早就成為歷史名詞了。

在每一次會戰中,陶克陶都把自己當成了日本國民,大聲地為侵略者的“勇悍”歡呼。他看見自己眼前的金光大道筆直鋪向天空,平坦得連個坑窪都沒有。然而就在他於飛黃騰達的白日夢中沉醉不醒的時候,一個巴掌卻打得他眼前金星亂冒。

傅作義主動向日軍發起了進攻,仗一打就是四個多月,居然最後打贏了?!這是什麽概念?!要知道,在國民革命軍序列中,傅作義只能算是個附庸於晉軍的二等勢力。在他之上,還有蔣、李、閻三大巨頭,以及一個遊離於這個體系外的第十八集團軍!如果傅作義都有能力向日本軍隊發起挑戰,並能戰而勝之的話。那手中握著比傅部更強大力量的閻錫山呢?掌握著整個新桂系的李宗仁呢?還有已經接收了二十個師蘇聯軍火並且還得到了美國人以民間方式暗中扶植的蔣介石呢?如同他們三位巨頭也突然猛醒,日本人還有機會征服整個中國麽?!

沒希望,至少從目前這種發展勢頭上看,希望非常渺茫!鮑禮華說的得好,這才幾年啊!從七七事變到現在,滿打滿算不過兩年零九個月時間。再往前推到九一八,也不過是九年出頭,十年不到的光景而已!十年時間,中國軍隊從不戰而潰,到局部誓死抵抗,再到局部主動發起反擊。而當初橫掃東北三省日本關東軍,卻從一個大隊追著中國方面一個師打,到一個聯隊跟中國方面一個師互有勝負,再到要出動一個混成聯隊,才能有把握消滅中國方面一個主力甲種團。實力的消長,在不知不覺間,居然已經是天翻地覆!

如果日本最後被中國擊敗了,該怎麽辦?在今天之前,陶克陶絕對不會想類似的問題。他堅信,只要早晨的太陽還從東邊正常升起,就根本沒這種可能。然而,當他給酒井隆提了暗中聯絡中國軍方將領,贖買自家被俘人員的建議,而酒井隆居然滿口答應下來那一刻起,這個支撐了他近十年的信念,瞬間就發生了動搖。日本人沒把握從傅作義手裏再把場子找回來了,所以他們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軍事之外的手段。陶克陶當時因為大腦中的反射弧太長,感覺到的只有震驚和沮喪。此刻被自家心腹鮑禮華一提醒,卻猛然發現,自己正在絕路上狂奔,隨即便是冷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