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軍事政策或戰爭哲學(第6/7頁)

根據我的這些論述,我認為,當我們找不到一個久經考驗的天才統帥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按以下原則組建軍隊的統帥部:

1.由一個在戰鬥中果敢堅毅、臨危不懼、久經考驗的將軍擔任軍隊指揮。

2.為總司令指派一位能力卓越、坦率誠懇、與總司令步調一致的參謀長。另外,身為總司令,要有寬廣的胸懷,不妒賢嫉能。布呂歇爾就是這樣與格奈澤瑙[8]等人合作,才獲得了他一人無法建立的榮譽。這種方式絕不可以與腓特烈大帝、拿破侖或蘇沃洛夫的指揮相提並論,但這是在沒有一人能具備偉大統帥的全部條件下,可能找到的最好解決辦法。

下面就政府在首都設立軍事會議的問題,談一下我的看法。魯瓦[9]曾長期在巴黎指揮軍隊,並且取得了成功。卡爾諾[10]也曾在巴黎指揮共和國的軍隊作戰。他們兩人都是自己指揮,都沒有召開過軍事會議。維也納的樞密院會議,經常執行指揮軍隊作戰的任務。人們一致認為,就是這種指揮造成了可怕的後果。這種指責是否正確,只有奧地利的幾位將軍自己知道了。

我認為這種會議唯一的職責就是通過一般的作戰計劃。而且,這種計劃不能規定過細,否則就會束縛將領們的行動自由,從而導致失敗。這種計劃所規定的範圍應僅限於:規定作戰目標,作戰性質,所需物資數量以保證作戰初期的需要、預備隊的需要、民兵的需要。我沒有否認,這些問題都可以由政府召集將領和大臣一道討論,但是會議的目的僅限於此。如果會議有權命令軍隊向某地進攻,並且有權規定其機動方法,那麽總司令敗定了。在這種機制下,對失敗負責的是那群遠離戰場幾百千米的人,他們是紙上談兵的高手。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軍隊的士氣

一個政府如果不培養人民的尚武精神,那麽它為建立軍隊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白費力氣的。如果真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倫敦最有錢的銀行家要比軍功章獲得者更為人尊崇,那麽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依靠強大海軍保護的島國。一個大陸國家要是染上這種風氣,就遲早要被鄰國征服。羅馬人的強盛不正是因為人民的尚武精神嗎?當他們喪失了這種美德,不再以服兵役為榮,轉而采用雇傭兵,羅馬的衰亡已成定局。

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能增加國家利益的因素,哪怕是最平凡的百姓,我們都必須給予尊重,因為他們是國家繁榮的基石。為了增強國家力量,我們必須鼓勵英勇的精神。只要效仿愷撒不怕犧牲,就比那些庸人發國難財養肥自己光榮得多。如果那些犧牲生命、健康去保衛祖國的衛士,地位還不如那些生意人,這個國家是多麽可悲啊!

鼓勵尚武精神的第一點,就是尊重和關懷軍隊;第二點,對於政府官員的空缺,曾為國家服役的人享有優先候補權,甚至可以規定某些職務必須有服役滿多少年者方可擔任。對於那些叫囂著反對軍官參加社會生活、轉任文職,主張只有文化人才能擔任政府高級職務者,我對此的回應是,最利欲熏心的議員們,絕不是軍隊成員。

誠然,很多職務需要專業知識,但是,軍人連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服役期滿後的專業的權利都沒有嗎?如果規定只能由大尉以上的退役軍官擔任文職,這難道不是在鼓勵軍人們去爭取軍銜嗎?難道不是促使軍官們在營區裏努力學習嗎?

有人認為,軍職轉文職太過容易,反而於提高士氣有害,他們認為,使軍人成為終身制反而更有助於鞏固士氣。埃及中世紀的近衛兵和土耳其帝國的精兵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有的國家,教育七八歲的孩子,使他們樹立終身服役的思想。英國人就曾以終身服役為榮,俄國規定軍人的服役期限為25年,這幾乎與英國終身服役制規定的期限相等。這在以志願軍兵役制為基礎的軍隊裏,的確有益,但在那些把兵役規定為臨時義務的國家裏,就該另當別論。羅馬曾經規定,必須在軍隊服役滿10年,才有權轉任文職。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較為有效的保持旺盛士氣的方法,特別是在爭取物質福利已蔚然成風的時代,更是如此。

無論如何,我總是認為,不管國家實行什麽制度,一個英明的政府,必須提高軍人的地位,以培養人民的光榮感和尚武精神。否則,這個國家就要重蹈拜占庭帝國的覆轍。

僅僅在民眾中提倡尚武精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軍隊中鼓勵尚武精神。如果軍人不英勇,即使公民尊重軍人,提高軍人的地位,那又能帶來什麽好處呢?這樣的國家,只會擁有一支人數眾多卻沒有價值的警察部隊而已。

軍隊的激憤情緒和尚武精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的效果相同,但是卻不能混為一談。激憤情緒,我在前文已經說過,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政治或宗教信仰以及愛國熱情等暫時感情沖動的結果,而尚武精神,則是統帥領導藝術和國家完備軍事制度所產生的結果。環境對尚武精神的影響較弱,政府對它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