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略與戰略計謀

定義和基本原理

戰爭藝術,除了我在前文中所簡要闡述的幾個組成部分外,還包括戰略、大戰術、戰爭勤務、基礎戰術、工程藝術幾個部分。現擬研究前三部分,首先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定義。

我將循序漸進地闡述軍隊統帥在宣戰時與之相關的問題。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有關作戰計劃的最主要問題。從這裏可以看出研究戰術和研究戰略所遵循的程序恰恰相反,研究戰術時,應該先從細節著手,然後再研究軍團的編成和使用。

設想,在我面前有一支開始作戰的軍隊,總司令首先需要注意的問題,即對戰爭性質的理解與政府保持一致;其次,他要仔細研究戰場,按照政府首腦的要求,結合本國邊境和盟國邊境的情況,選定一個最佳的作戰基地。

選定了作戰基地,明確了作戰目標,就可以選定作戰地區。作戰地區確定後,總司令應該選定軍隊的第一個作戰目標,並制定一條能夠達到目標的戰線,使其有一個最有力的方向,保證軍隊不會遇到太大的危險,而且獲勝機會最大。

軍隊沿戰線移動時,應該有一個作戰正面和一個戰略正面。如果正面後方就是防線,那麽軍隊應該更加謹慎。戰線和防線上各個臨時陣地就是戰略陣地。

當軍隊接近第一個目標並遭到敵人抵抗時,它或攻擊或機動,迫使敵人退卻。這時,軍隊應該預定一條或兩條戰略機動線,機動線應偏離戰線。

為了保證戰略正面和作戰基地之間的聯系,還要根據軍隊前進的情況,建立宿營地線、補給線、補給站等。

如果戰線縱深過長,在可對軍隊產生威脅的地方存在一支敵軍,就可在以下兩個方案中選擇:攻擊敵軍支隊,迫使其退卻;繼續行動,或者一邊監視敵軍一邊行動。

軍隊接近作戰目標,就會與抵抗的敵人交戰,如果一時無法分出勝負,就將出現對峙。如果交戰獲勝,它將攻占目標,繼續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如果第一個目標是一座要塞,那麽就會發生圍攻作戰。如果刨除圍攻部隊而剩余人數不足以發起進攻,就應該在當地占領一個戰略陣地,掩護圍攻部隊。1796年,意大利軍團兵力不足5萬人,當他們在無法越過曼圖亞直插奧地利心臟時,便置曼圖亞的敵人不顧,而在蒂羅爾和弗留爾上對付4萬人的奧地利軍隊。

如果軍隊兵力足夠擴大戰果,或者無須圍攻要塞,那就該繼續向第二個重要目標前進。對於遠距離的目標,軍隊必須選擇一個中間地點為依托,以保障行動的順利。這時,可以選擇一兩個已經占領且不易被突襲的城市作為中間基地。如果沒有可利用的城市,就可建立小型戰略預備隊,利用臨時築壘掩護後方、警衛補給站。

軍隊如果需要渡河,必須盡快建立橋頭堡,如果是在城市內渡橋,就需要在橋周圍構築工事,加強這些要點的防禦,增加力量,或者配置戰略預備隊。

如果交戰失敗,軍隊應該退往基地,補充力量,吸收留守部隊兵力,利用要塞和堡壘,阻止敵人追擊。

如果交戰時間在冬季,那麽取得優勢的一方,可以選擇是保持對峙還是繼續作戰。一般,如果占優的軍隊在作戰中未遇到嚴重阻礙,又想繼續擴大戰果,那麽就可以選擇冬季作戰。對交戰雙方而言,冬季作戰尤為艱難,相較於普通作戰,它的勝利需要更大的毅力。

以上就是一般戰爭的過程,也是我們在研究各種作戰問題時需要遵循的程序。戰略包括以下幾點。

1.查明戰區的特點以及在戰區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特點。

2.根據上述情況,選定最有利的作戰行動方向。

3.選擇和建立固定的作戰基地和作戰地區。

4.選擇進攻或防禦目標。

5.決定作戰正面、戰略正面和防線。

6.選擇從基地至軍隊作戰目標之間,以及基地至軍隊所占領的戰略正面的作戰線。

7.選定戰略線,以便實施各種機動,包圍戰略線上的各點。

8.建立臨時作戰基地和戰略預備隊。

9.研究軍隊的機動。

10.研究補給中心與軍隊行動的協同關系。

11.研究要塞的戰略意義、軍隊的掩蔽部和軍隊移動的障礙,研究如何圍攻要塞。

12.選擇建立堡壘、橋頭堡等工事的位置。

13.選擇牽制性進攻和派出大支隊的有利時機。

上述各點,原則上都屬於戰爭初期作戰總計劃的擬定內容。不過,除此之外,還應該包括一些屬於戰略的、在執行上又帶有戰術性質的混合型行動,如渡河、後撤、冬季作戰、突襲、登陸、護送大運輸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