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一滴血(第6/10頁)

至此,霞飛所發動的所有進攻被打敗了,法軍不得不回撤,許多部隊都處於混亂之中。法軍在戰爭第一個月的傷亡人數是26萬,其中7.5萬人陣亡(僅8月22日一天就死了2.7萬人)。死亡人數中的10%是正規軍的軍官和後備役軍官。法軍中的信奉“攻勢邪教”的教徒沒有兌現他們的承諾。一位年輕的法軍上尉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在一次戰鬥中負傷,傷痛終於讓他清醒了,他說道:“我在那個時刻知道了,在這個世界上,勇氣永遠戰勝不了炮火。”

德軍右翼的主要任務是運動。除右翼外,德軍傾向於依靠炮火的力量,等待法軍先進攻。這樣做,德軍處於守勢,但是傷亡總數較小。德軍西線在8月裏只死了1.8萬人,比法軍和英國要少多了。

克盧克,連同他左邊的比洛,他倆的集團軍並肩向西南的瑞士進發,而且是按照計劃的時間表進發。施利芬計劃就要實現了。未來的舞台是為克盧克設計的,他將繞過朗勒紮克,直接向巴黎奔襲。

至少在8月23日之前,克盧克是順利的。突然,克盧克撞到一大群藏在戰壕裏的英國步槍手。那應該是一次戰栗。克盧克當時不知道英國軍隊就在附近,他甚至不知道有相當規模的英國軍隊在一天前就進入了法國準備上陣。

背景:1914年的倫敦

對亞歷山大·馮·克盧克將軍來說,德英兩軍在8月23日的不期而遇算不上什麽大事,頂多是一次惡意騷擾而已。雖說英國遠征軍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都經歷過英國殖民地戰爭的鍛煉,但他們因人數不多,根本無法阻止像大河一樣奔流向前的克盧克的軍隊。

對法國人來說,特別是政治家和將軍來說,英國能參戰簡直是夢想成真。幾年以來,法國人的國策就是為了實現這個夢而積極努力。英國參戰的意義深遠,如果這場戰爭是長期的,法國便能與歐洲最富有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站在一邊。

在英國,有人贊成戰爭,也有人反對戰爭。不過,雙方似乎都認為戰爭打不起來,因為戰爭離現實太遙遠了。英國絕對不可能跟隨著柏林、巴黎、彼得堡、維也納一道跌入1914年7月的災難之中。

自危機之初,愛德華·格雷的外交部就身陷其中,但英國努力維持和平。為了和平,英國外交部一直保持著異常公正的姿態,絕不用自己的意見刺激公眾。英國公眾和倫敦政府的主要注意力一直放在國內的愛爾蘭問題上,這個問題是大英帝國的心腹大患。

愛爾蘭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已經不屬於英國的一部分,也不再是殖民地,而是像蘇格蘭、威爾士一樣成為聯合王國的成員。英國議會裏有愛爾蘭的代表。他們的數目相當大,不僅能影響政策的制定,而且還可以利用眾議院內部的激烈分歧操縱英國政府的生死。但是,愛爾蘭的天主教民族主義分子認為這種權力還不夠。他們辯解說,現實中的愛爾蘭其實與幾個世紀前一樣,還在遭受英國人的欺負,這個說法並非毫無道理。他們要自己的議會、自己的政府——也就是愛爾蘭自治。但是,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人(Ulstermen)不同意,他們都是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在兩個半世紀前從蘇格蘭移民來的新教教徒。在那個時代,信奉天主教是一種罪行。如果愛爾蘭自治,阿爾斯特人將屈服於羅馬的教皇。於是,就有了聯邦主義者,他們誓死反對愛爾蘭自治。

截至1914年夏季,英國自由黨已經在位8年多了,公眾支持度呈逐年下降趨勢。這種情況其實不可避免,因為公眾越來越討厭自由黨引發的鬥爭、危機、爭議,越來越不喜歡他們的所作所為。與英國保守黨相比,英國自由黨的政府是個倡導改革的政府,他們推動了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金制度。如果英國政府失去了眾議院的多數支持,自由黨的政府就會垮台,新一屆政府就會取而代之。1914年的自由黨政府只有在獲得30名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議員的支持後,才能維持在眾議院的多數支持。

自由黨政府想要的這種支持,必須付出一個代價,那就是愛爾蘭自治。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意識到自己對現政府的重要意義,要求立等可取的回報。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的內閣知道,要麽滿足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要求,要麽被別人取代。所以,英國政府推動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保守黨拼命反對這個法案,聯邦主義者拼命支持保守黨。各方折中似乎不大可能,所以形勢變得十分危險。有人把武器走私入北愛爾蘭,聯邦主義者把成千上萬的阿爾斯特人組織成民兵,聲稱寧可武裝暴動也不做愛爾蘭自治下的軟弱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