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完美的平衡(第3/10頁)

雖然法國士兵傷亡慘重,卻沒有帶來任何戰果。英國作家亞瑟·科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稱1914年的8月為“歷史上最恐怖的8月”。霞飛將軍在總結戰況後發現,必須拋棄法軍的軍事教條“攻勢邪教”。他在8月24日痛苦地宣布,法軍從今以後“被迫采取守勢,必須利用堡壘和天然障礙,盡可能長久地防守,同時利用一切機會磨損敵人的優勢,最後尋機恢復攻勢”。他命令自己左翼的第三、第四、第五集團軍開始所謂的“大撤退”。在炎熱的酷暑中,成千上萬疲憊的法軍士兵向南跋涉。英國遠征軍也隨法軍後撤,在13天裏後退了190英裏(約305公裏),有一個營甚至在36小時裏逃跑了55英裏(約88公裏)。

霞飛命令創建一個新集團軍,用以延長其左翼。關於新第六集團軍的任務,霞飛說:“在規定時間內,當其他幾個集團軍把敵人包圍住時,它能發動對敵人的不斷進攻。”但是,這個新集團軍被部署在巴黎附近,其防禦性質不言自明。德軍在勒卡托擊退朗勒紮克的部隊之後,繼續追擊,巴黎政府開始意識到巴黎城已經處於危險之中。法國戰爭部長阿道爾夫·梅西米(Adolphe Messimy)仔細檢查了巴黎的防禦狀況,實際情況讓他感到震驚。由於法軍對攻擊的迷戀,幾乎沒有注意防禦問題,巴黎的防禦工事少得可憐。

梅西米沒有求助於霞飛,而是去找了約瑟夫·加利埃尼將軍(Joseph Gallieni)求得幫助,梅西米邀請加利埃尼擔當巴黎市的軍事長官,組織巴黎的防務,並承諾給予近乎獨裁者的權力。在大戰開始時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加利埃尼接受了邀請,不過提出一個條件。他說,不僅巴黎的衛戍部隊歸他管,而且當德國人接近巴黎時有能力對德軍進行攻擊的機動部隊也要歸他管。他估計這需要6個軍的兵力(1個軍有2個或3個師,2萬人左右)。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的梅西米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實際上,只有霞飛有權決定軍隊的調動。針對加利埃尼和法國政府,霞飛沒有興趣提供幫助,甚至連聽取意見的興趣也沒有。

盡管如此,加利埃尼立刻開始工作,準備迎接德國人對巴黎的圍攻,他命令準備大量的家畜以解決食物的需要,修建新的戰壕,部署炮火,拆除影響槍炮射擊的建築物。隨著這類工作進展,人們開始質問這些工作為什麽不早做,巴黎因此而陷入一次政治危機,政府垮台,梅西米被撤換(部分原因是他拒絕將霞飛解職,這確實有些諷刺意義)。他接受預留給他的委任,去前線做了一名少校。加利埃尼最終獲得他要的機動部隊,就是霞飛的新第六集團軍,這個集團軍還正處於集結之中。集結中的部隊大多數來自西線的東部,那裏戰況趨於穩定,這些部隊坐火車進入以巴黎為中心的防禦圈。他們已經與朗勒紮克和英國遠征軍完全失去聯系,還不能馬上進入作戰狀態。霞飛的意圖很明顯,為了平息來自政府的批評,他寧願讓加利埃尼臨時管理他們。

大量的德國兵跟隨在撤退的法軍後面行進,有時甚至糊裏糊塗地同法軍並排行進,德國兵非常疲憊,但同時又很興奮,因為他們感到自己正驅趕著法國人逃跑,勝利仿佛就在前頭。霞飛計劃把法軍撤退到索姆河(Somme River)一段東西向的河道後就停止撤退,然後就地等待時機反撲。然而,霞飛的這個計劃並不可行,因為德軍緊緊地跟隨著法軍抵達索姆河。法軍別無選擇,跨過索姆河,繼續後撤。

沒有人了解前線的詳細情況,甚至總部的將軍也不知道。英國和法國的報紙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描繪野蠻的德國人如何以卵擊石,置身於勇敢的文明衛士的刀槍下進行大規模的自殺。在德國的報紙上,德國人被描繪成文明衛士,正在勇敢地向蓄謀破壞德國的國家開進,占領他們的土地。只要一場戰鬥不是徹底的失敗,交戰雙方就都視之為可以慶祝的理由。每一次後撤,要麽被描繪成聰明的戰術安排,要麽忽略不理。記者不許去前線。即使是高級指揮員,大量魚目混珠的戰況報告也讓他們失去了解真相的信心,他們不知道敵人在做什麽,不知道哪一方殺敵較多。

由於英國遠征軍和朗勒紮克的軍隊慌忙逃跑,毛奇的許多參謀官感覺西線的勝負已成定局,他們開始宣傳西線的“大勝利”。比利時已經牢牢地握在手裏。德軍右翼已經進入法國領土,施利芬計劃進展順利。德軍第四、第五集團軍打敗法國人在阿登高地的攻勢,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在東南戰場不斷報告有新斬獲,已經收押了數千戰俘和槍械。魯普雷希特繼續迫使毛奇給他更多的軍隊加強自己的優勢。毛奇滿足了魯普雷希特的要求。此外,毛奇還派遣3個軍和1個騎兵師到東普魯士。這些都是毛奇所犯的致命錯誤。此前,毛奇還犯過兩個大錯,其一是派遣2個軍去圍攻安特衛普,其二是派遣1個軍圍攻法國人設在莫伯日(Maubeuge)的據點。這些錯誤加在一起,致使德軍右翼兵力大量減少,從17個軍減少到12個軍,這相當於減少了27.5萬人,還不包括傷亡人數。施利芬把賭注都押在右翼這個“鐵錘”上,但毛奇使之萎縮了三分之一。另一方面,霞飛正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鐵路將其右翼的士兵轉移到左翼。即使德國人繼續向前開進,從兵力的角度看,西線局勢也逐漸地對法國有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