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一滴血

在這個世界上,勇氣永遠戰勝不了炮火。

——夏爾·戴高樂

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真的開始了。一隊德國騎兵侵入盧森堡,目標是占領盧森堡的鐵路系統。就在這一天,德國向比利時提交最後通牒,要求不得阻止德國軍隊前進。比利時年輕的國王艾伯特(King Albert)拒絕了。艾伯特的軍隊很小,有7個師大約11.7萬人能上戰場。為了阻止德國入侵,比利時軍隊開始炸毀德國和比利時之間的橋梁和鐵路。列日(Liege)這個很小的交通樞紐城市,突然變成歐洲大陸上最重要的城市。列日的防禦陣地赫然聳立在默茲河岸的絕壁上,控制著施利芬計劃中德軍右翼向西進發時必須通過的狹窄通道。德軍必須盡快攻占列日的防禦陣地,否則德軍的前進步伐在出發點就會被阻塞,整個進攻計劃也將報廢。

列日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由12個巨型堡壘環繞而形成的特殊城市,它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城市。每個堡壘都有裝甲炮塔,配有8或9門大炮,用水泥加固,能抵禦世界上最重型的大炮的直接攻擊。年邁的傑勒德·萊曼將軍(General Gerard Leman)是列日的指揮官,他手下有8000士兵隱蔽在堡壘中,外加一個由2.4萬步兵、500名騎兵、72門野戰炮組成的機動步兵師。德軍根據作戰計劃組建了一支3萬人的特種攻堅部隊,這支部隊自帶野戰炮,士兵都接受過特殊培訓,他們蹲伏在邊境線附近,攻擊目標就是列日的堡壘。8月4日,這支部隊的前鋒從南邊進入列日,但發現守軍的兵力大大超過預計,於是發動一次夜晚攻擊,守軍用猛烈的炮火把他們擊退。他們立刻組織反擊,反擊又被擊退。德國軍隊處於不利的地位。

國王艾伯特要求萊曼將軍死守列日(意味著不許撤退和投降,只能戰死)。當德國騎兵出現在列日北面時,萊曼將軍覺得自己馬上就要被德軍包圍。為了防止他的機動部隊也被包圍,他命令機動部隊加入比利時的主力部隊。這一舉動使比利時四分之一的兵力免遭德軍的圍殲,但也有代價:此舉使萊曼無法有足夠的兵力把德軍阻止於一定距離之外,處於這個距離之外的德軍大炮不能發揮其最大的破壞力。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地位卑微的德國軍官登場了,更確切地說是登上了世界大舞台,此人就是埃裏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迅速成為圍攻列日的英雄,而且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德國軍隊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注意他名字中沒有“馮”字,這說明他不是德意志容克貴族)。他剛被提升為少將,身材魁梧,長著雙下巴,49歲。他當時的職務是臨時性的,任務是擔任列日攻堅部隊和正在邊境集結之中的德國第二集團軍之間的協調員。讓魯登道夫幹這份臨時工作是有好理由的:幾年前,當他還是毛奇的重要幕僚的時候,他就制訂了摧毀列日堡壘的計劃(為了使制訂的計劃較周密準確,他專門去比利時度假,為的就是要親自勘察列日的堡壘)。德軍與法軍不同,參謀人員按慣例要被送到戰場實地去觀察所制訂計劃的實施,幫助部隊根據實際情況修改計劃,從實戰中學習作戰計劃。但是,魯登道夫的天性不許他只做觀察員。他命令一隊騎兵去列日北面露面,誘使萊曼將軍錯誤地把大部分軍隊調離列日。他發現一個旅的指揮官陣亡,於是立刻開始指揮這個旅的戰鬥。他命令把榴彈炮的位置前移,這使榴彈炮能直接轟擊比利時的防線,並帶著隊伍奪下一塊高地,利用這塊高地,德軍能清晰地觀察到城區和比利時軍方的大本營。

魯登道夫發現列日守軍大本營附近沒有活動的跡象(萊曼將軍轉移到一個較偏僻的堡壘中),於是迅速沖向大本營。他用劍柄圓頭連續重擊大門,高聲要求大本營內的守兵投降。盡管大本營內守兵人數不少,但竟順從了他的要求。於是,德軍沒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大本營。丟失了大本營的列日堡壘群,雖然各堡壘還完整無缺,但堡壘之間失去了聯絡和相互支持。完成了這個重要工作後,他立刻返回德國督促將更多、更大型的炮火及時運抵前線。

此時,毛奇的七個西線集團軍正在德國的北部偏南邊境線的德國一側或者說是荷蘭的南部集結。試著想象一個巨大的鐘表,巴黎是鐘表的中心。德軍的集團軍布置在表盤上部偏右的部分,位置大約在1點鐘和3點鐘之間。最北面的集團軍的位置在列日的東北方向,由亞歷山大·馮·克盧克(Alexander von Kluck)將軍指揮。克盧克為人強硬、好鬥、易怒,起家的時候僅是平民,後因其突出貢獻獲得貴族稱號。他此時已經68歲了,是一名久經考驗的老步兵。與其他德軍高官不同,他從來沒有在總部幹過。他的第一集團軍有30多萬人,負責德軍右翼最外緣,所以,當他按計劃向西移動穿越比利時後再向西南包圍巴黎的過程中要走最遠的距離。最後,他要從背後攻擊法國的防線,與位置在大表盤上2點鐘和3點鐘位置的德軍形成對壓態勢,像虎鉗一樣壓垮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