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佛蘭德斯的田野(第2/7頁)

在德軍把用於攻堅的大炮運抵安特衛普之前,英國遠征軍代理參謀長亨利·威爾遜爵士建議英軍調整戰場位置,從目前夾在兩個法國集團軍之間,轉移到法軍戰線的最左端,那裏曾經是英軍最初的位置。這意味著,英國遠征軍將移動到比利時西部的佛蘭德斯(Flanders)。威爾遜說,英軍的位置這樣才符合邏輯,因為這使得英軍距離提供後勤的海港近一些。一開始,約翰·弗倫奇反對,覺得兩側都有法軍保護是一個優勢。後來,溫斯頓·丘吉爾說,如果英國遠征軍在佛蘭德斯,皇家海軍的大炮就能從海上支持他們,弗倫奇立刻改變了主意。弗倫奇早先是騎兵出身,他認為佛蘭德斯開闊的田野能證明騎馬打仗的價值,騎兵可以充當先鋒,猛地插人比利時,然後再從比利時進入德國。

此時,霞飛反倒猶豫不決了,他害怕英國遠征軍逃跑。如果英國遠征軍再次遇到麻煩,或者弗倫奇又想撤回英格蘭,靠近海岸使得英國遠征軍能比較容易地逃跑。後來。弗倫奇宣布,無論有沒有霞飛的同意,他都將向北轉移。霞飛只能無奈地要求英軍轉移過程應該是緩慢的、慎重的。然而,弗倫奇的轉移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使得霞飛開始抱怨弗倫奇的匆忙轉移實際上幫助了德軍趁機取勝。霞飛認為,德軍利用弗倫奇的匆忙轉移,沿埃納河發動了成功的攻擊。霞飛還認為,由於弗倫奇霸占了稀缺的鐵路線,德國人才獲得了機會占領了工業城市裏爾(Lille)。法金漢向安特衛普運送軍隊和大炮的動作驚動了霞飛,霞飛此時意識到自己左翼的危險。他命令由福煦指揮的第二集團軍與英國人一起向北進入佛蘭德斯。英國遠征軍的目的地是伊普爾(Ypres)的西面。伊普爾是飾帶制造中心,有大量中世紀的建築。伊普爾向東直抵比利時中部,向西直抵法國和英吉利海峽上的港口,有如此便利的交通使其重要性驟然增加。

德國人開始用大炮有條不紊地摧毀安特衛普的堡壘,這讓英國人比法國人更加警覺。如果離英格蘭如此之近的港口落入擁有強大的海軍的德國之手,其後果就不是一件小事了。溫斯頓·丘吉爾將現有的海軍陸戰隊組織起來,盡管很小,但丘吉爾要求他們盡快幫助比利時人進行防禦。丘吉爾自己也隨部隊來到比利時,他拜見了比利時國王、王後,會見了比利時軍隊的指揮官,共同商討了如何阻擊德軍。他給倫敦政府發電報,建議授予他英軍駐安特衛普指揮官的頭銜,取代海軍大臣的稱呼。據說內閣成員們看到丘吉爾的這份電報時都笑了。這是典型的丘吉爾作風,太喜歡冒險,總是有新花招,永遠覺得自己能勝任。然而,基欽納覺得丘吉爾的建議不荒謬。(基欽納可不是普通人,他不僅是英國戰爭大臣,而且是英國軍隊的象征,就是他的頭像出現在征兵廣告上,告訴英國年輕人:“你的祖國需要你!”)他非常了解海軍大臣,顯然丘吉爾的建議吸引他的注意力。他記得丘吉爾是唯一認識到英吉利海峽港口重要性的人,在馬恩河戰役發生轉折時,丘吉爾就提出要加強對港口的防禦。基欽納建議,立刻在安特衛普現場授予丘吉爾中將官階。但是,英國首相不同意。

連續不斷的德軍炮火,震撼了比利時人的信心。10月6日,比利時人決定放棄無法堅守的安特衛普,借以保護比利時的軍隊。於是丘吉爾離開安特衛普,返回英國。一天後,比利時國王率領6萬比利時的軍隊撤離安特衛普。比利時軍隊此時士氣受挫,精神緊張,匆忙向西走,幾乎進入法國,他們在伊普爾北面利用流入大海的伊瑟河(Yser River)做屏障形成防禦線。與此同時,福煦的軍隊開始向南擴張戰線,英軍從西面魚貫而入伊普爾。德軍此時占據了安特衛普。攻下安特衛普,釋放出4個軍的兵力,可供其他用途。從德國來了一個新軍到比利時,新軍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學生志願者,幾乎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

作為德國武裝力量的總司令,法金漢所面臨的困難,要比弗倫奇、霞飛所面臨的困難更廣泛。宏大的東線是他的難題之一,在500英裏(約800公裏)長的戰線上,德軍和奧軍的兵力,遠不如對面的俄軍。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這兩位坦南堡英雄,正掙紮著應付俄國人的威脅,東普魯士有俄軍的威脅,西裏西亞(Silesia)以南地區也有,再往南,受損嚴重的維也納軍隊駐紮的地區還有俄軍的威脅。法金漢有兩件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首先,德軍必須向南運動,與奧地利的左翼相連,必須在康拉德的軍隊被壓垮前提供必要的支撐。其次,由於德軍已經沒有足夠兵力防禦所有該防禦的地點,所以必須主動發動進攻。一旦俄軍發動攻擊,就有一種碾碎沿路一切障礙的力量,因而德軍必須在其啟動前將其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