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尋找新戰場

我只會愛和恨,我恨法金漢將軍。

——埃裏希·魯登道夫

1915年的開端讓人感到似曾相識,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充滿了致命的暴力。在元旦那一天,一艘德國潛艇在英吉利海峽發射出的魚雷,鉆入英國無畏號(Formidable)戰列艦的船體,546名英國船員陣亡。在歐洲大陸,法國發動全線進攻,或者說想發動全線進攻,佛蘭德斯、阿爾貢、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地都燃起戰火。在盛產香檳酒的凡爾登西部,戰鬥異常血腥。在東線令人膽寒的冬天裏,寒冷每天晚上奪走數百名睡夢中士兵的生命。俄軍慢慢地迫使奧匈帝國的軍隊後撤到喀爾巴阡山脈山口,那裏是加利西亞平原和奧匈領土分界線。歐洲以外,在白雪皚皚的高加索山脈,俄軍的進攻和惡劣的氣候正在摧毀著既缺乏指揮又缺乏武器的土耳其軍隊。在亞洲、南太平洋、南大西洋這些難以想象會有戰爭爆發的地方,也爆發了流血沖突。

諸交戰國都因準備不足而陷入僵局之中,各國既感到悲哀而又無奈。在1914年最後的5個月中,德國傷亡人數有80萬,其中10萬人陣亡。法國和奧地利的傷亡人數在100萬左右,俄軍的傷亡人數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來法國作戰的英國人有一半人傷亡。巨大的傷亡數字使所有交戰國都變得麻木不仁。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一塊教堂紀念碑上,記錄了在8月至12月間戰死的教區居民名單,一共有80人。

然而,所有這些殺戮並沒有換回勝利,這應該是所有噩耗中最大的噩耗。每一個國家都在重建受到重創的軍隊,擴充兵力,然後再把軍隊送往前線。沒有人比法國的霞飛和英國的弗倫奇更樂觀,他倆仍然堅信勝利就在眼前,只需讓戰士們再多做一兩次流血犧牲,勝利就能實現。另一些人,比如德國的法金漢和英國的基欽納,他們預見到未來將是一場漫長的恐怖肉搏。然而,無論是樂觀的或是悲觀的,內心都有一個重要問題要回答:下一步應該做什麽?

對這個問題,除了法國和奧匈帝國之外,大多數國家內部都出現深層次的意見不合。在巴黎,有個事實正支配著法國人的思維,那就是德國霸占了大片法國領土。德國占領著法國14%的工業生產基地、67%的鋼鐵生產、90%的鐵礦、40%的糖廠,還占領著相當大份額的煤、羊毛、化學生產能力。這個事實讓法國人很容易地形成一個共同偉大目標:把德國人趕出去,摧毀他們,燒死他們,使用任何可能的辦法攻破他們的防禦線,把他們扔回萊茵河對岸。在法國,只有一個人的意見受到尊重,他就是被稱為“老爸”的霞飛。在其他國家,沒有誰能擁有如此高的地位。在決定法國的戰略方面,霞飛自大戰開始就擁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權力。有許多法國人懷疑給予霞飛如此高權力是否明智,也有人在法軍不斷退卻時呼籲撤換霞飛,但馬恩河戰役的勝利平息了懷疑者。也許,懷疑者的內心還留有疑問。究竟馬恩河勝利是誰的功勞?馬恩河勝利的長遠影響是什麽?但是,霞飛取得了馬恩河戰役的總司令頭銜,這提高了他的威信,對他的質疑消散了。不過,在遭受如此大的損失之後,霞飛還有空間去忍耐更多的損失,這點的確令人震驚。他仍然堅信,大戰持續的時間將會相當的短,結局將會非常輝煌。他下決心按照自己的判斷指揮作戰。

維也納政府內部也缺少不同意見,這很像法國,但有一點不同,維也納對戰爭的期待沒有法國那麽高。絕望使奧匈帝國內部產生一致性。大戰以來,奧匈帝國的損失比較嚴重,這個二元帝國只有俄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難以恢復被重創的軍隊。奧匈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在陸軍元帥康拉德發動的加利西亞戰役和塞爾維亞戰役中消耗殆盡,剩余部隊的士氣大受挫折,越來越難以維持帝國內部非德意志人口的熱情。奧匈帝國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塞爾維亞還沒有被擊敗,俄國繼續在進攻,意大利有可能加入敵對的協約國一方,所以,奧匈帝國只能保留一個最高目標:想辦法不讓俄國翻越喀爾巴阡山脈。為了這個目標,奧匈帝國肯定需要德國的幫助。沒有德國的幫助,奧地利人已經沒有能力獨立地實現任何有價值的目標了。

康拉德與敵人交戰很少猶豫,他宣布冬季進攻計劃,目標是把俄國人趕出喀爾巴阡山脈,並解救被圍困的普熱梅希爾(Przemysl)要塞。他希望利用武力說服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不要加入協約國同盟(這幾個國家渴望分享戰爭果實,但不能肯定哪一方能獲勝),他請求德國提供4個師大約6萬人。他這樣就能和自己的盟友同舟共濟了。德軍高層認為,如果德國不提供幫助,康拉德就沒有能力打敗俄國人。然而,即使德國同意給予幫助,誰也沒有信心康拉德能取得成功。可是,他的計劃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如果他什麽都不做,等著俄國人來進攻,那樣的結果將是災難。法金漢手中有4個新組建的軍,大約有10萬兵力,武器裝備良好,指揮官和軍士都很有經驗。不久,德軍內部爆發爭執,爭執的核心是應該在哪個戰場如何使用這幾個新組建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