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再戰伊普爾(第5/5頁)

還有更惡劣的情形:沖天的惡臭、下雨天找不到幹地方躺下睡覺、似乎永遠也停不下來的炮火。歷史學家注意到參加大戰的士兵大多數來自產業工人和農場農民,他們的忍耐力強,能容忍辛苦勞動、較差的待遇、惡劣的生活環境。即使是那些喜歡把士兵看作戰爭工具的將軍們,也能理解一個基本事實,沒有人能容忍這樣的生活。

終於有了士兵輪換機制。士兵在前線駐留大約一周後,可以後撤到支援線,接著後撤到後備線,最後回到後方。即使在後方,生活條件也很原始。炮火還是不斷呼嘯著,渴望展示自己勤奮精神的軍官發布各種指令操練和訓斥已經疲憊不堪、精神緊張的士兵。

正常情況下,士兵有權休假——每4個月休假1周。幾乎沒有幾個士兵能真正去休假。即使去休假,擁塞的鐵路和較低的交通優先級也使士兵回不了家。休假歸隊的士兵常患有性病,英國遠征軍每1000名士兵中有80個患者(德軍有較高的性病患病率,法軍稍低一些)。

戰壕文化出現了。這種文化有自己的層次、語言、禮節。許多擔架隊員都是有良知的反戰人士,他們救助傷員的勇氣獲得大家的欽佩。信使(阿道夫·希特勒是信使,他獲得兩枚鐵十字勛章)總是在炮火下奔跑著送信,並在自己的部隊行動前做偵察工作。

這種環境對狙擊兵非常理想,狙擊兵成為職業精英。開始出現狙擊兵學校。一般兩個狙擊兵構成一對,一個射擊,另一個觀察,狙擊步槍很強大,配有遠視鏡。反狙擊的狙擊兵接著也出現了,但這個兵種不太受炮兵歡迎。一旦狙擊兵位置被敵人發現,敵人的炮火就會轟擊過來。

雙方陣地之間是“無人區”(源自中世紀的英格蘭,表示有爭議的地區)。無人區裏布滿彈坑、殘骸、屍體,一般縱深有半英裏,但有時只有幾碼。白天進入無人區,意味著死亡,但晚上則出現生機。襲擊隊傍晚出門,早晨回巢,他們查看敵人的動向,抓敵人到後方去問話,有時就為了殺幾個敵人。對喜歡冒險的士兵來說,這變成一項運動。

如果受傷,但沒有傷筋動骨,這種傷最令人羨慕。英國士兵稱之為“回家療傷”;德國士兵稱之為“回家的槍傷”。老兵們尊敬陣地對面的對手,有時是一種依戀之情。畢竟,對手們也在忍受相同的痛苦,維持這種情緒需要勇氣。為了運回死者或傷兵,雙方實施短暫的停火,有些地段形成“你活我也活”的態度,盡量不使局面惡化。巴伐利亞人是有名的好心腸的漢子。當他們就要被普魯士部隊替代時,他們警告陣地對面的人未來將會更困難。

德國人叫英軍“托米斯”。英國人先叫德軍“富瑞資”,後來叫“傑瑞”。稱德國人“漢”的人常常是英國國內的愛國者,前線的人不願與他們為伍。

軍官是士兵發泄不滿的目標。許多低級的軍官,僅是剛出校門的十來歲的青年,但竟然配有私人侍者。他們住得相對較舒適,有從國內帶來的較好的食品和奢侈品,輕便手杖是他們手中最重的東西。最令士兵蔑視的是參謀人員,他們有部隊在後方為他們安排住處,很少受到炮火襲擊。

士兵的生活與軍官截然不同。無論士兵去哪裏,或許是去行軍,或許是去無人區,他們都扛著10磅(約4.5千克)重的步槍、至少150發子彈、飲水瓶、外衣、毯子、塹壕挖掘工具、沒有軍官命令不能吃的每天食物定量、便攜式汽化煤油爐、一個亂七八糟的工具箱。這個工具箱裏放著杯子、餐具、襪子、內褲、刮胡刀、牙膏、繃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