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加裏波利之戰(第4/5頁)

歐洲強國的軍隊在布爾戰爭、日俄戰爭、波羅的海戰爭之中,手持最先進的步槍,利用後膛裝填炮彈的加農炮相互攻擊,預示出未來戰爭的場景。但是,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一旦戰爭爆發,對炮彈的需求量到底能有多大。在1914年之前的幾年裏,歐洲各強國花費巨資制造大炮(在重型大炮的基礎上,德國開戰時有5000門較輕型的野戰炮、1.2萬門野戰榴彈炮),而且為大戰儲備了被他們自己認為是巨量的炮彈。然而,炮彈供應枯竭的速度令各國感到困惑。西線和東線在1915年都陷入僵局,交戰國都發現不僅缺少炮彈,而且極度缺少炮彈的生產能力。戰爭對炮彈的需求和對生產能力的需求,大得難以確定上限。

1914年7月底,法國人那時認為自己手上的炮彈存量夠用3個月,但是,開戰6周後,法軍就不得不對每個炮位實行炮彈定量配給。馬恩河一戰,幾乎消耗光了法國所有的炮彈。英國人判斷自己的炮彈存量夠用6個月,然而,開戰才3個月,炮彈就用光了。俄國曾經驕傲地聲稱,俄軍有足夠的炮彈,因為平均每門大炮有1000發炮彈的庫存,沒有過多久,俄國同樣變得很為難,因為每門炮每隔幾天就需要炮擊1000次。

最初,大公爵尼古拉告訴彼得堡政府,他每個月需要250萬發炮彈。後來,他又提高到每個月350萬發炮彈。俄國工業根本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所以,俄國開始向海外購買。開始的時候,俄國向英國購買炮彈(盡管英國無法滿足英軍的需求,但還是接受了來自俄國的炮彈訂單,特別喜歡俄國人給的預付款)。後來,俄國也向美國購買炮彈。1915年初,俄國實際上已經破產,無法支付炮彈的款項,英國政府由於害怕東線徹底垮台,於是勉強同意提供每月2500萬鎊的信用額度供俄國人使用。俄國的采購體系中充滿系統漏洞,存在系統性的腐敗,大量奸商拿走了不少錢。俄國訂購的許多炮彈根本沒有供貨,已經供貨的也堆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阿爾漢格爾斯克等少數幾個俄國還能卸貨的港口,但處於閑置無用的狀態。

雖然炮彈短缺是較普遍現象,但是不同交戰國的短缺性質不一樣。奧地利炮彈供應的災難性問題是大炮的種類太多,奧地利仍然在使用許多舊型號的炮彈,而這些型號的炮彈早就被其他國家的軍隊在現代化和標準化過程中淘汰。不過,即使最現代化的軍隊也有炮彈種類過多的問題。所有國家在大戰爆發前都把生產優先級給予榴霰彈,這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炮彈,能在空中爆炸,向一個很大的區域發散射出致命的小鉛球。大戰之初的幾個月表明,榴霰彈對消除帶刺鐵絲網有效果,但是無法破壞碉堡和殺傷碉堡內的人。只有含有黃色炸藥和硝酸甘油這樣的高爆破性的炮彈才有效果。這類炮彈的生產較復雜,成本也較高,但是其消耗量呈指數增長的趨勢。

法國和德國改善炮彈供應情況最快。在巴黎,一名年輕有為的社會主義政治家艾伯特·托馬斯(Albert Thomas)被任命為法國戰爭部裏主管武器的副部長,他立刻著手改革。他組織了35萬有經驗的產業工人投入生產,後來提高到50萬人。他解除了這些工人服兵役的義務,指派他們到軍需品工廠和礦山工作。他從政府和私人企業裏召集了數萬婦女,這項措施開啟了婦女解放革命,徹底改變了歐洲社會。到戰爭結束時,婦女占有了英國和法國三分之一的企業工作崗位。罪犯和逃犯也被分配工作。於是,法國的炮彈生產量很快就能滿足軍隊的需求量了,其改進速度令人吃驚。

在大戰爆發的第一年裏,德國的炮彈供應狀況特別危險。毛奇在戰前堅決要求發展工業生產能力,以便能適應戰爭對彈藥的高度需要,他是歐洲戰爭策劃人員中唯一提出此意見的人。德國的工業能力為彈藥的擴大生產提供了基礎,但是還遠遠不夠。德國在馬恩河戰役中的炮彈用量超過了普法戰爭;第一次伊普爾戰役進一步消耗了炮彈的供應;英國實施的海上禁運使德國短缺各種原材料。

法金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動用手中的權力聘用極有活力的年輕猶太工業家瓦爾特·拉特瑙(Walter Rathenau)。拉特瑙充分利用德國的化學工業和機械工業的產能,取得了奇跡般的成績。黑色火藥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腦,本來需要從日本進口,德國的化學工業很快發明新辦法,能從普通的松節油中提取。氮,原來需要從進口的智利海鳥糞中提取,後來從空氣中提取就行了。德國以前需要從美國進口棉花,提取丙酮,用以制造硝化甘油,後來發現可以用木頭取代美國棉花。德國和法國一樣,允許有技能的工人不服兵役,也允許婦女進入工廠做工。到1915年夏天,德國每月能生產400萬發炮彈,這個產量剛好能滿足德軍需要。